政府工作報告裡,關注了這些民生“小事”

育兒補貼、平臺外賣、老年助餐……翻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小事”格外引人注目。

雖是“小事”,樁樁件件關乎百姓生活。它們或切中社會痛點,或迴應百姓所需,在不經意的細節中體現更暖的民生關懷。

端牢就業“飯碗”

新技術浪潮下,就業結構正發生更爲深刻的轉變,一些新產業、新業態領域的就業機會隨之浮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未來,有“一技之長”者也能盡展所長。“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製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就業關係千萬民衆的“飯碗”,脫貧人口、農民工就業以及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羣體幫扶也被寫入報告,更體現出政府對重點羣體就業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

關注“一老一小”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一老一小”的關懷更爲細緻,也更加務實。

聚焦“一小”,各項舉措旨在進一步降低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報告提出,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同時,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聚焦“一老”,對養老服務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報告提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人民幣,下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完善無障礙適老化配套設施等。

直面“急難愁盼”

“抓好校園學生餐、平臺外賣安全監管”,報告中看似簡單的一句表述,卻迴應了當下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

不僅是吃得放心,就醫用藥也要更安心。改善病房條件、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報告針對民衆反映突出的就醫難、買藥難等問題作出具體要求,真正做到“病有所醫”“醫有所保”,滿足民衆對健康生活的願景。

針對民衆心中的另一件大事“住房”,報告也提出,“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讓百姓不僅“住有所居”也要“住有宜居”。

“投資於人”爲民生

爲民生“兜底”,報告還提出,經濟政策的着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不少爲民“暖舉措”,涵蓋衣、食、住、行等方面。

一方面是“增收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另一方面是“強保障”,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比如,在看病就醫方面,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對記者說,“投資於人”體現了政府以人爲本,精準施策,就是要針對實際情況來解決具體問題,將民生保障落到實處。

看似具體瑣碎的民生“小事”,匯聚起來就是民生大事。一系列細緻的民生安排,傳遞出可感可知的政策溫度。

來源:中新社

原標題:《(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裡,關注了這些民生“小事”》

編輯:高琰瑭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