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科院周城雄:向“新”而生,未來已來|21政府工作報告深解讀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雷晨 北京報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爲全年十大重點任務之一。

其中明確指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

新質生產力究竟蘊含何種強大能量?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契機?中小企業在這波科技與產業變革浪潮中如何破局?

帶着上述疑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諮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一同探尋答案。

向“新”而生

21世紀:請簡要介紹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以及在當前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趨勢下,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周城雄: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所催生的先進生產形態。其核心特徵表現爲高科技、高效能與高質量,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爲核心標誌。一方面,技術進步引發的科技革命能夠帶來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即便技術無明顯突破,生產要素配置的變化同樣可以催生新質生產力。例如,傳統農業與基因技術相結合,便可能轉化爲新的產業形態,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在生產過程與產品方面,新質生產力均呈現出高質量的特點。從最終標誌來看,新質生產力旨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作爲一個經濟學術語,指的是在算上所有要素投入之後產出的增加,即生產效率的提升。其核心在於通過創新驅動,這裡的創新不僅涵蓋科技方面,還包括制度、生產組織模式以及管理等層面,以此實現傳統產業的躍升,並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佈局。

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適應全球科技競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的增長路徑。傳統增長路徑通常依靠要素的簡單增加來實現經濟增長,如生產鋼時,若產量翻倍,所需的煤和礦石等要素投入也相應翻倍。而新質生產力並非如此,它是搶佔技術制高點的關鍵。在科技創新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以當前熱門的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6G技術爲例,這些領域已成爲全球爭奪的熱點,未來極有可能重構全球經濟結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於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優勢。

其二,解決結構性矛盾。我國經濟已從短缺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許多領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在此背景下,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來優化要素配置,既要減少要素投入、提高配置效率,又要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同步,就像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這在傳統增長模式下是難以實現的,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低空經濟的綠色低碳特性、生物製造對資源的高效利用等,都有助於實現“雙碳”目標。

未來已來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對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進行培育,這也是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你看來,這釋放了何種信號?對市場又有怎樣的啓示?

周城雄:這些產業和科技領域居於前沿,部分雖然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但已展現出產業化前景。以生物製造爲例,我國在生物傳感器、生物基聚乳酸材料等方面雖曾相對落後,但目前正在積極追趕。在量子科技領域,IBM推出了1000多個量子比特的處理器,我國也在大力發展量子計算芯片,與世界前沿齊頭並進。量子計算的速度遠超現有的半導體芯片處理器,一旦取得突破,將對芯片產業和全球計算能力需求產生顛覆性影響,有望解決當前算力瓶頸問題。具身智能同樣前景廣闊,它與常見的無實體人工智能不同,具有實體結構,不僅能對腦力活動產生影響,還能在工業、服務業、家庭等領域替代人類進行體力勞動,解決勞動力缺乏等問題,具有顛覆現有產業模式和結構的潛力,是世界領先國家的必爭領域。

21世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延續了對“人工智能+”行動的推進部署。報告提出,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有效地結合,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智能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這一系列表述有何深意?未來,人工智能又將如何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從而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關鍵作用?

周城雄:智能化與製造業的結合對企業影響重大,能夠提高設備利用率、縮短生產週期、加速創新、降低研發成本。例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終端結合實現自動駕駛,杭州等地已開始無人駕駛試驗;柔性生產線、數字孿生工廠等智能製造設備也在我國逐步應用。製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製造業面臨貿易戰關稅壓力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通過在製造領域升級,提高行業門檻,能夠保持競爭優勢,這體現了政府對科技產業和社會需求的精準判斷。

21世紀:在政策持續支持的背景下,展望未來幾年,你認爲上述提及的新興領域有望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又將對經濟社會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周城雄:未來幾年,我國在生物製造、量子計算、具身智能等新興領域都有可能實現革命性突破。在生物製造領域,若能實現合成人體所需器官,將對人類壽命延長和健康產生革命性影響;量子計算一旦突破,將加速科技進步,因爲計算能力是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計算速度的提升將推動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例如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就依賴於計算能力的提升;具身智能目前在工業領域已相對成熟,如黑燈工廠已廣泛應用機器人,未來將朝着通用方向發展,通用性會越來越強,替代人類工作的範圍也將越來越廣;在能源領域,核聚變技術若能取得突破,將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爲人工智能等發展提供能源支撐,這些突破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星火成炬

21世紀:近期,繼DeepSeek爆火之後,國產智能體Manus在AI領域迅速走紅。有人稱Manus爲全球首個通用智能體,對此你如何看待?

周城雄:它能夠通過一個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以往需多個工具才能完成的任務,如製作PPT,以往需多個AI分別生成大綱、製作PPT等,而它能一站式實現。這種創新符合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不過目前它仍屬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還需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具身智能相結合,還有很長的發展道路。

此次創新出現在中國企業,反映了我國在應用性創新方面的敏捷快速。未來,我國不僅要在應用創新上保持速度,還需在底層基礎創新方面跟進,例如在算力等受制約的領域取得突破,若量子計算芯片等底層技術取得進展,我國將在應用層和底層都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Manus的創新爲企業提供了示範,企業即便缺乏強大的底層創新能力,只要能根據需求快速反應、迭代,也能產生良好效果,就像SpaceX在航天領域通過不斷迭代取得成功一樣。

21世紀:當前,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

周城雄: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障礙,一是人才問題,新興技術領域人才培養數量難以滿足需求,人才成本高昂,中小企業難以承受;二是技術和設備更新成本高,中小企業需要淘汰或改造原有設備以適應新興領域,投入大、風險高,許多企業因擔憂投入效果而放棄。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教育部門應根據產業發展變革,組建新學院、設立新學科,加強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設備技術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給予更多扶持和優惠政策,如減輕稅收負擔、承擔部分社保費用等,降低企業投資風險。應將中小企業視爲創新和解決社會就業的主體,而非單純的稅收創造主體,採取寬鬆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因爲中小企業具有創新靈活、動力強的優勢,例如美國硅谷的大量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