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高薪技能培訓暗藏陷阱 “先學後付”模式有待規範
北京商報訊(記者孔瑤瑤)8月6日,中消協發佈2025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995971件,同比增長27.23%,解決509655件,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52億元,接待消費者來訪和諮詢33萬人次。
當前,部分技能培訓機構以"零基礎高薪兼職"等爲噱頭,通過虛假宣傳、誘導貸款等手段吸引消費者報名,引發大量消費糾紛。一是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相關機構通過信息流廣告、社交媒體發帖、校園平臺發佈動態等方式,以"零基礎學原畫""學習好聲音變現"等名義進行宣傳,宣稱完成課程後可獲得"保底訂單""高薪兼職"等收入保障,甚至僞造兼職收益截圖,誘導消費者(多爲在校大學生)報名;二是"先學後付"實爲誘導貸款。機構鼓吹"先學後付""兼職還貸"等概念,實質上誘導消費者辦理分期貸款。一些消費者簽約時,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貸款申請;三是課程內容良莠不齊,合同內容模糊、退課設置不合理。在簽訂合同時,相關機構有意模糊合同條款細節,未明確告知退費條件。部分消費者在發現課程質量差或與宣傳不符後提出解除合同,卻被要求承擔高額違約金,維權難度大。
中消協指出,建議金融監管部門規範"先學後付"模式,防控"培訓貸"風險,要求涉及分期付款、貸款合作的培訓機構強化告知義務,在辦理"先學後付"貸款前,提供書面風險提示並取得消費者本人明確授權。教育和培訓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技能培訓的監管,對僞造收益截圖、虛構就業案例等行爲依法從嚴查處。消費者要對"零基礎高薪就業""快速變現兼職"等宣傳保持警惕,避免被"保底訂單""高收益截圖"所誘導。報名前應主動了解課程真實內容、教學水平及就業支持的具體形式,不輕信口頭承諾和模糊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