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兼職”邊學邊賺錢?山東省消協提醒:小心“培訓貸”消費陷阱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30日訊“零基礎學XX兼職賺錢,每單幾百到上千”“先學後付,報名費50元鎖定名額”……看到這樣的兼職廣告信息,是不是很心動?然而,這些所謂的“高薪兼職”往往是精心設計的“培訓貸”消費陷阱。據消費者投訴反映,一些不良機構以“邊學邊賺錢”“先學後付”爲噱頭,做出保障兼職收益、快速提升技能的虛假承諾,誘導消費者通過貸款方式購買培訓課程。從PS、剪輯到配音、繪圖,多個領域的兼職都存在相似套路,名爲招聘,實爲高價推銷課程。更有甚者,誘導消費者掉入“培訓貸”消費陷阱。
一、典型案例
消費者張先生(化名)投訴稱,其通過QQ羣接觸到繪畫接單信息,某公司工作人員宣稱簡單繪圖一單在80-120元,複雜的稿費更高,培訓學習的費用可以先學後付,課程總價5980元,可分期每月498元。消費者遂通過分期貸款方式購買“繪畫角色設計課”,購課後發現,課程內容過度營銷,實際接單額與此前描述不符,幾次要求退費都被用別的學員接單賺好幾百的圖片勸回,最終退費時被要求繳納高額違約金及賬號使用管理費、開通未觀看課程費用等。
二、“培訓貸”消費套路揭秘
從薪資引誘到違約陷阱,不良機構步步設套,編織起了“培訓貸”消費騙局。騙局大體分爲三步:
第一步:發佈虛假廣告吸引關注。通過短視頻、招聘網站、社交平臺等渠道,發佈“高薪兼職”“免費培訓”“包接單保收入”等虛假廣告,吸引目標人羣如大學生、待業者,誘導添加“指導老師”聯繫方式如微信或QQ等,進行私下溝通。
第二步:誘導分期付款套路籤約。“指導老師”通過發送高收益回款圖、詳細接單情況等進一步投放薪資誘餌,以“勤工儉學、減輕家庭負擔”等話術激發“愧疚感”與“責任感”,利用特定人羣的經濟焦慮、道德壓力和社會認同需求進行情感綁架和心理操控,同時以“不滿意可隨時解除合同、不會有任何風險”等話術取得消費者信任,使其放下戒備。當消費者表示無力支付高額培訓費時,“指導老師”會送上“學費分期”優惠政策,強調“分期付款”可減輕一次性付全款的壓力,弱化貸款屬性及風險,誘導消費者使用“培訓貸”進行付款。
第三步:捆綁合同提高解約門檻。當學員發現課程質量低劣、承諾的兼職機會無法兌現等問題時,與公司協商解除合同,他們會搬出合同中的“霸王條款”,索要高額違約金、服務費。有個別不良機構還會通過電話騷擾、恐嚇、徵信威脅等方式催收,迫使消費者支付高額解約費用或繼續還款。
三、識破“洗腦”話術
在這些精心設計的套路中,有哪些最常用的“洗腦話術”呢?下面我們來揭開這些“美麗謊言”的真面目。
一是薪資引誘方面:
❌話術:“一個月至少賺2000元”“兼職單24小時不限量更新,想接單時就能做”“邊學邊賺錢輕鬆還款無壓力”
✅真相:
1.訂單靠搶、靠催,常以“經驗不足、學習不夠”爲由拒絕派單,且有的接單渠道爲第三方平臺或接單羣,還需再額外收費(如充值開通平臺賬號)。
2.接單任務耗時長、單價低,許多單子的單價在5-10元。
3.收入與宣傳差距大,根本無法覆蓋每期還款。
二是服務承諾方面:
❌話術:“老師一對一指導,在線答疑”“可獲得相關技能培訓證書”“零基礎學習15節課就可以接單賺錢”
✅真相:
1.老師不負責任,消極敷衍,不回消息甚至拉黑。
2.課程質量差,培訓內容爲網上隨處可獲取的免費資料,對提升技能的幫助不大。
3.不具備教育培訓資質,只能進行教育諮詢服務,超範圍經營,培訓證書的含金量有待考證。
三是合同陷阱方面:
❌話術:“不想學了可隨時解約”“絕對安全,不會產生任何風險”“簡單的學習合同,保障學習和兼職的”
✅真相:
1.對學員提出的解約要求不予理睬,敷衍搪塞,以各種理由勸說繼續學習。
2.設置“霸王條款”,以合同已生效、課程已學習等爲由,拒絕全額退款,索要高額手續費、服務費、課程費等。
3.模糊貸款性質,以“學費分期”爲名誘導簽訂貸款協議。
四、防範“培訓貸”消費陷阱的四點提示
一是理性判斷,警惕高薪誘惑。廣大消費者要增強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不輕信“零基礎速成”“邊學邊賺錢,輕鬆月入過萬”等誘惑。可通過正規的招聘網站等渠道瞭解相關兼職崗位的實際薪資水平和技能要求,理性判斷宣傳內容的真實性,對明顯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薪資承諾保持警惕。
二是覈實資質和口碑,選擇正規、信譽良好的機構。可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看機構是否依法註冊登記,有無經營異常或行政處罰記錄,經營範圍是否包含教育培訓等相關業務。對於從事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培訓等的機構,需查看其是否取得人社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同時,瞭解機構的口碑和歷史,查看其他學員的評價和投訴情況,選擇口碑良好、有正規資質的培訓機構。
三是仔細閱讀合同條款,謹慎辦理分期。消費者在購買培訓服務前,務必逐條研讀合同中與自身權益相關的核心條款,包括課程設置、費用構成、解約條件、違約責任等重要內容。同時,警惕“學費分期”的相關說辭,如確需資金進行培訓,優先考慮向家人尋求支持或自行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辦理,遠離與培訓捆綁、放貸主體資質不明的各類貸款產品。
四是留存相關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與培訓機構接觸的全過程中,要注意留存各類證據,包括但不限於宣傳廣告頁面、與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簽訂的合同原件、付款憑證、課程質量不佳及對方未兌現承諾的相關證明等,這些證據將在維權時起到關鍵作用。當發現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第一時間與培訓機構溝通協商。若協商無果,可撥打12345熱線或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投訴,也可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等法律途徑,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閃電新聞記者 史靜 通訊員 李倩 關繼昌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