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書記領辦“小項目” 激活鄉村“大治理”
近年來,臨泉直面治理難題,推深做實“有事找書記”工作機制。全縣28個鄉鎮(街道)、406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變“被動接單”爲“主動領題”,以“切口小、接地氣、能見效”的領辦項目爲抓手,精準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精準把脈:變“等訴求”爲“找痛點”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臨泉縣以“網格問需”破局,依託全域覆蓋的網格體系,組織網格員常態化開展“六訪六記”,深入羣衆收集民情民意。同時,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走訪機制,形成“羣衆點題、書記領題”的良性互動。
陳集鎮曾因巷道坑窪導致村民出行困難、產業發展受阻。黨委書記王雷領辦項目後,通過“政府補貼+村民自籌”的方式,一年時間修建了374條巷道,總長23.756公里,連起全鎮15個自然村,讓近萬名村民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困境。“路修到了家門口,出行很方便,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民生項目落地生根,羣衆滿意是標尺。城關街道流鞍社區有處老舊小區的污水外溢問題時常困擾着居民,社區書記多方協調,最終徹底解決了這一頑疾。田橋街道沈泉社區則多次組織社區、物業、充電樁公司、業主代表四方協商,對牡丹苑小區充電樁全面整改,滿足羣衆充電需求,解決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能感受到政府真把咱的事放在心上辦!”業主李大哥的稱讚,是對治理成效的最好肯定。
多元共治:變“獨角戲”爲“大合唱”
臨泉縣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統籌作用,構建“書記牽頭、部門聯動、羣衆參與、社會協同”的共治機制,確保項目高效推進、難題有力破解。
陶老鄉陶老村一道街長期被流動商販佔道經營,環境髒亂差,百餘商戶聯名訴苦。村書記領題後,迅速協調市政、環衛等多部門聯合勘查,共同推動綠化帶硬化改造方案落地實施。項目既疏通了交通“堵點”,又探索出一條商戶自治與政府管理相結合的長效治理新路徑。
城南街道新城社區面對矛盾糾紛化解難題,創新組建“122調解隊伍”——由社區書記一線攻堅,信訪、拆遷領域“銀髮調解團”以情化結,司法所、派出所提供專業法治支撐,成功化解了物業、家庭等各類糾紛23起。針對老城區夜間治安痛點,城關街道城中社區書記整合派出所警力、物業安保、志願者力量,組建“夜巡隊”,加密重點區域巡查頻次,並加裝監控照明設施,顯著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和夜間治安水平。
振興賦能:變“解近憂”爲“謀長遠”
臨泉縣將書記領辦項目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既解決羣衆眼前急難愁盼,更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人居環境改善和文明鄉風培育等,爲鄉村長遠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田橋街道前王樓社區集體經濟薄弱,街道黨工委書記主動領辦“鄉村振興廠房建設”項目,謀劃建成一座產權歸街道所有、收益反哺社區的標準化廠房,爲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呂寨鎮立足本土優勢,發展特色果蔬種植6400畝,培育桃園、果蔬等特色農業經營主體18家,帶動羣衆多元化增收,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超2.4萬元。
譚棚鎮宋營村書記領辦“暖民心・惠鄉親”項目,新修11條巷道,安裝53盞路燈,組織村民每週開展“村莊清潔日”活動,對錶現突出家庭發放掃把、垃圾桶百餘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定期開展政策上門服務,發放各類宣傳明白紙4000餘張;對村內413位七旬以上獨居老人實行網格化包保管理,提供建立健康檔案、巡診問需、打掃衛生、代買幫辦等服務,村民幸福指數明顯攀升。
2025年以來,臨泉縣三級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435個,高效化解民生難題1.44萬件,羣衆滿意度達96%。從泥濘小路到幸福巷道,從糾紛頻發到鄰里和睦,從產業薄弱到增收穩定……臨泉縣以“小項目”托起羣衆穩穩的幸福,爲新時代鄉村治理和全面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板。現在,“有事找書記”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成了臨泉羣衆發自內心的信任與依賴。(任蕾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