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活”了 鄉村“興”了 自貢富順鄉情小院激活基層治理的新密碼

2022年,自貢市富順縣創新探索以黨建爲引領、鄉情爲紐帶、自治爲基礎的“鄉情小院”鄉村治理模式,構建“鎮、村、組、院”四級治理體系,帶動全縣1.8萬餘戶羣衆受益。今年3月,該創新實踐在中央社會工作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佈的2024年度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也是四川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區縣,其《建好“鄉情小院”激活 “灣子”治理》案例成爲新時代鄉村治理的“四川樣本”,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從大而散到小而精

這種治理模式轉變的精髓,在“巖上人家小院”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展現。走進該縣獅市鎮羅寺村的“巖上人家小院”,一間“精緻”的房屋裡,放置着書籍和課桌,這是小院的“精神糧倉”。“這是我們的農家課堂,利用村民的閒置房屋,打造集農家書屋、週末義教等爲一體的小課堂,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農家課堂,這裡也是他們週末的秘密基地。”“巖上人家小院”院長潘貴芳說道。

據瞭解,“巖上人家小院”位於羅寺村11組,有34戶137人。小院室內外活動陣地700平方米,有農家書屋、農家課堂、積分超市、農用工具共享社、水墨齋鄉村文化創作室和雨傘坊製作點等場所。“現在有了這個課堂,孫女週末再也不盯着手機啦。週末的時候駐村選調生教娃兒些畫畫、做作業,還給他們講故事,幫助真的是太大了!”村民羅方龍兒子兒媳在外務工,自己在家帶孫女,談及小院的好處連連稱讚。

劃分“小院”,既是順應地理條件的現實之舉,也是契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富順地處川南丘陵地帶,村民多以“灣子”爲單位聚居,每個灣子住着十到二十戶鄉親。這種“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成爲鄉情小院劃分的天然基礎。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批青年農民外出務工,全縣農村60歲以上老年羣體佔比達30.86%,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如何破解這一現實困境,該縣通過劃細劃小治理單元,以道德引領民風、鄉情涵養自治,逐步探索出一條鄉村善治之路。

按照“居住相鄰、羣衆自願”原則,以10-30戶爲單元建成鄉情小院334個。建立小院自治管理委員會,設置院長1名、委員2-4名,每名委員聯繫5-10戶羣衆,利用聚居院落、文化廣場、閒置房屋等打造議事堂和活動壩,構建起“鎮、村、組、院”四級治理體系。以一個個小院爲基礎建起了基層治理的全新格局,讓村民真正成爲鄉村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一幅充滿活力與溫情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鋪展。

從旁觀者到參與者

在該縣童寺鎮老寨村“稻夢小院”的三和議事亭,每隔一段時間便成爲村民共商共治的“圓心舞臺”,羣衆你一言我一語,積極出謀劃策。從農業生產的“田埂事”到當前之急的“心頭事”,從紅白喜事的“鄰里情”到產業發展的“致富經”,智慧的火花都在這裡迸發,共識的紐帶在這裡凝結。

據瞭解,童寺鎮在“稻夢小院”等建立“五事”小院議事機制,即“說、理、議、辦、曬”。說事,即廣泛收集羣衆意見建議;理事,分類彙總整理;議事,羣衆充分討論商議;辦事,整合各方力量落實;曬事,公開公示處理結果,通過形成閉環,讓小院成爲民意直通車。“小院議事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我們將‘千萬工程’理念融入議事機制,真正實現村裡的事村民說了算,村民的事村民一起幹。”童寺鎮相關負責人說道。

“鄉情小院”不僅是治理單元,更是資源鏈接平臺。而小院的羣衆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小院收集羣衆訴求,提供需求清單,由鄉鎮收集小院需求向縣級部門點單,縣級部門梳理完善62項服務清單經鄉鎮審覈後派單至小院,拒絕任務攤派,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在此基礎上,堅持以羣衆訴求、符合實際爲導向,將衛健、民政、文廣旅等資源下沉服務,將健康小屋、養老助餐點、志願服務等應用場景賦能小院,切實把服務送到了羣衆“家門口”。目前,通過領導聯繫、部門幫帶,176個“鄉情小院”實現上下聯治。

老寨村“稻夢小院”院長肖祥章談到小院時,滿懷信心、倍感自豪,“院壩內羣衆的休閒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鄰里間矛盾越來越少,大家參與村裡的大大小小事務更是越來越積極,村裡發展也更有活力了,現在村民都說,咱們的院壩會比鎮上茶館還熱鬧!”

羣衆參與熱情高漲的背後,則是該縣建立“小院議事”制度,以院壩會爲載體,採取“羣衆廣泛提、院長委員議、集體表決定、整合力量幫、結果公開曬”的方式,民主協商處理小院事務,對難以解決的事項實行“小院吹哨、村組響應、鄉街認領”。小院建立以來,收集羣衆意見建議776條,鄉街和縣級部門認領解決羣衆“微心願”482件。

從面子美到裡子實

“鄉情小院”雖以“灣子”劃分,但一個個“鄉情小院”如同產業樞紐,將散落的資源稟賦轉化爲集聚的發展動能。在該縣騎龍鎮大田村,一片鬱鬱蔥蔥的柑橘產業園散發着沁人果香,“橘香小院”便身處其中。

“橘香小院”名符其實,柑橘也是小院+產業的生動註腳。每個月,小院都有一場熱鬧的院壩會,大家在一起除了商量柑橘施肥、修枝及病蟲害防治等事情外,還有農技專家、致富能手等走進小院,就政策法規、惠農政策、農技培訓等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學習補課”“充電提能”,有效解決部分村民集中學習難等問題。同時,在小院中開展趣味運動會、歌唱比賽、包糉子、做花燈各類羣衆性文化體育活動,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羣衆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

“現在柑橘是我們的主導產業,小院農戶共有柑橘143畝,種植了愛媛、耙耙柑、砂糖橘等,農戶都以土地入股了村專合社的方式進行,在進入盛產期以後,1畝可以分紅2000元以上。”“橘香小院”院長張永澤介紹,小院羣衆中不少人還可以就近在柑橘園務工,爲柑橘施肥、修枝和採摘柑橘,勞動報酬在萬元左右。

“橘香小院”的變化,正是大田村近些年發展變遷的真實寫照。多年前,大田村產業薄弱、經濟收入低。2019年,村黨支部帶頭示範,開展柑橘種植。憑藉敢想敢拼、團結一心的進取精神,如今已建成現代化柑橘產業園896畝,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不足4萬元發展到超過100萬元,常年提供就業崗位50餘個,實現從集體經濟“空殼村”到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蛻變”。

種植柑橘,不僅實現集體經濟壯大與農民增收,更探索出一條“以產業促振興、以振興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正如小院羣衆羅從芬所說:“現在不出村就能賺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一個個“鄉情小院”,既是基層治理的“微細胞”,也是鄉村振興的“小引擎”。

“巖上人家”推動“產院融合”,動員小院及周邊村組30餘名留守婦女利用閒暇時間製作雨傘貼補家用,帶動小院村民“足不出戶”就可實現增收;“稻夢小院”圍繞賞花經濟,整合10餘種特色農產品就近銷售,戶均增收2000元;騎龍鎮卡房村利用村裡多個“鄉情小院”的院壩會“協商興蠶”,努力把集體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從喚醒閒置農房到暢通民意渠道再到奏響產業強音,一個個小院用實踐證明,鄉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羣衆“家門口”的獲得感裡、黨羣“心連心”的凝聚力中。(劉瑞、江雨、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