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郊區:黨建引領 激活鄉村治理“一池春水”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鄉村治,則百姓安;鄉村興,則國家穩。在銅陵市郊區陳瑤湖鎮,黨建引領的鄉村治理創新正悄然改變着這裡的模樣——矛盾糾紛少了,村民笑臉多了;辦事流程簡了,服務效率高了;參與熱情漲了,鄉村活力足了……近年來,該鎮通過健全治理機制、建強共建共治體系、推行積分管理、創新便民服務路徑,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讓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持續涌動。
築牢治理根基,制度先行是關鍵。
陳瑤湖鎮以制度建設爲抓手,全面推行“村規民約”,嚴格落實“議事協商”“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決策制度,實現村級黨務、村務、財務全公開,讓羣衆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該鎮推深做實“禮法和悅”基層治理品牌,深化運用“八心”調解工作方法,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80餘件,着力構建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同時,網格包聯走訪制度的建立,讓幹部腳步走進羣衆家門,累計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30餘件;村民事務代辦制度的完善,則爲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羣體提供“上門辦、就近辦”服務,把便利送到羣衆身邊。
治理效能的提升,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協同參與。
陳瑤湖鎮強化領導核心作用,構建起“鄉鎮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聯動黨建網絡,將全鎮1.3萬餘戶居民納入網格化管理體系,劃分的150個網格實現“多網合一”全覆蓋。網格員隊伍組建堅持“精幹高效、多元參與”原則,從村“兩委”成員、後備幹部、鄉村振興專幹中選拔骨幹,同時吸納“五老”人員加入,形成以黨員爲主體、多方協同的駐村“網格專員”隊伍。白雲村的蛻變正是這一共建共治模式的生動寫照,該村先後榮獲“省級文明村”“省級森林村莊”等稱號。
如何讓羣衆從“要我參與”變爲“我要參與”?陳瑤湖鎮在實踐中找到了積分制管理這把“鑰匙”。
在普濟、白雲兩村試點推行的積分制管理,以戶爲單位,圍繞學習教育、服務管理、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公益服務等5大領域細化61項積分清單,將村民日常行爲量化爲具體分值。該鎮整合資源建立積分超市,設置20餘項基礎性及臨時性獎勵項目,按照“多勞多得、積分即獎勵”原則制定兌換制度,創新實行“點單式”兌換,積分及監督情況定期在村務公開欄公示,確保公開透明、規範運行。
“以前覺得做這些是義務,現在有了積分,幹勁兒更足了!”在普濟村黨羣服務中心的“積分超市”,村民周大姐用15分兌換了一把雨傘和一瓶洗潔精,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積分制帶來的參與熱情。
服務羣衆,既要“面對面”,也要“鍵對鍵”。
陳瑤湖鎮以“班時在崗、班後在線”的形式,實現24小時爲民服務不打烊。線下,“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的紅色基因被充分激活,由黨員、網格員、志願者組成的“紅色志願”服務隊,以“固定+流動”的工作模式,讓社情民意第一時間得到傳遞和落實;線上,15個聯繫服務羣衆的微信網格羣架起“連心橋”,“羣衆點單、村組派單、網格員接單”的服務模式,讓醫療代辦、電費代繳、物資代購等便民服務觸手可及。今年以來,針對“一老一小一殘”等特殊人羣開展的“敲門行動”,已精準解決難題40餘件,讓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下一步,郊區陳瑤湖鎮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完善治理機制,擴大積分制覆蓋範圍,優化便民服務路徑,探索鄉村治理新方法,讓“一池春水”更充盈,爲鄉村振興注入動力。(陳磊 劉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