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義安區:村企“雙向奔赴”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盛夏時節,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壠上村,養殖大戶胡宏勝的現代化食品加工冷凍庫裡,一箱箱海鮮產品正在速凍。

分揀、清洗、裝箱……寬敞明亮的庫房內,胡宏勝和員工們圍坐一圈,細細分揀着產品。“這些海鮮產品是從海上捕撈後連夜運過來的,很是新鮮,但還要仔細地清理一遍才能速凍。”

說話間隙,胡宏勝順手打開身後的冷凍庫門,一箱一箱搬運着產品,大量冷氣透過身體“呼呼”往外直冒。

“近期的訂單很多,全國各地的都有。”胡宏勝說,食品加工冷凍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於今年5月份投產,目前只速凍了一些海鮮產品。“等到年底二期項目建設好後,就可以擴大速凍食品種類,增加淡水食品、油炸食品等,屆時可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

這片“致富庫”,是胡宏勝與壠上村長達六年“雙向奔赴”共建發展的最新成果。

早在2019年,一直在外工作的胡宏勝抓住鎮村發展招商引資契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壠上村,投資了5000多萬元成立安徽多元農業有限公司,從事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的效益還算不錯,規模也越做越大。看這片地,很快就不一樣了。”胡宏勝指着公司附近一棟拔地而起的廠房,眼中充滿期待。

“計劃再投3000多萬,在這裡建設一個標準化的鱖魚養殖基地,引入循環水等現代化養殖技術,目標是打造從育苗、養殖到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鏈。”胡宏勝說,鱖魚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闊,基地建成後,能極大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與以往企業單打獨鬥不同,安徽多元農業有限公司投資的冷凍庫項目和鱖魚養殖基地,從一開始就烙上了深深的“村集體”印記。

“經過前期充分的磋商與論證,村委會決定以集體資金或資源入股的形式,參與到這兩個前景可觀的新項目中。”壠上村黨總支書記湯超介紹說,這是他們深化“村企共建”,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的一次關鍵嘗試。

據湯超介紹,壠上村以部分集體積累資金入股冷凍庫和鱖魚養殖建設,兩個項目分別佔有明確比例的股份。雙方協議約定,無論年度經營狀況如何,企業都優先保障村集體的保底收益,確保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預計每年可爲村集體帶來5%的分紅收益。

“這5%的分紅,看似一個簡單的數字,背後卻連接着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湯超說,它意味着村集體有了更穩定、可持續的“活水”收入,可用於村莊基礎設施維護、公共服務提升、幫扶困難羣衆等公益事業,從而反哺全村。更重要的是,這種深度綁定,將村集體和企業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激發了雙方共同推動項目成功的巨大內生動力。

項目的帶動效應遠不止於分紅。鱖魚基地的建設和後續運營,將爲周邊村民打開一扇扇“增收之門”。基地需要工人進行日常管理、餵養、捕撈等工作,將優先僱傭本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預計能直接提供十幾個長期崗位和一批季節性用工崗位,”湯超算了一筆賬,“村民來上班,既有土地流轉的租金,又有上班的薪金,雙份收入,每年每戶村民至少增收3萬多元。”

此外,安徽多元農業有限公司還計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向周邊有意向的養殖戶提供優質的鱖魚苗種、技術指導,並簽訂回購協議,統一加工銷售,解決農戶的技術和銷售難題,帶動周邊形成特色水產養殖集羣,共同把“鱖魚”這篇文章做大做強。

從單一種植,到興建加工冷凍庫延伸產業鏈,再到如今建設特色養殖基地、引入村集體入股、帶動農戶聯合發展,胡宏勝與壠上村的這場“雙向奔赴”正不斷深化、升級。

“這些年,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最初的10多萬上漲到了60多萬元。”湯超臉上透露着喜悅,“等鱖魚基地項目真正發揮效益,我預估村集體經濟收入能達到90多萬元。”(萬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