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豪專欄》不肯和不能戰 只會嗆聲
知名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遭到綠營謾罵。(圖/本報系資料照)
龍應臺在《紐約時報》投書,中文版標題爲「臺灣維持和平與自由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和解」,但英文原文標題「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原意其實應該是「臺灣時間不多了」。
不意外地,民進黨人、臺派、獨派,看了中文標題就烽火遍地,到處咒罵龍應臺「投降主義」、「疑美」,甚至人身攻擊的「龍太后」、「假貨」之類的用語都出來了。然而,這樣滿路亂罵,剛好體現出民進黨現在處理兩岸關係的最大罩門:只靠嘴!更具體一點說,不肯和,不能戰,卻只會嗆!而色厲內荏的「嗆」,在兩岸與國際關係上,毫無作用,只能在大內宣、大罷免上讓國內部分人士興奮而已。
龍應臺的文章並不是說臺灣必須一味向中共求和,而是從現實的國際與兩岸環境出發,以川普與澤倫斯基的衝突爲鑑,也舉出臺灣被美國拋棄的慘痛經驗,說明「不能全靠美國」;而且更指出,不要以爲自己身在「民主陣營」,就必然可以抵擋中共,得到和平及安全。
她更以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春暖花開,相互尊重的事蹟,證明「和」是可以、可能的,而且並沒有屈辱或失格的問題。務實來看,從對峙互嗆,回到和解之途,有何不可?
那些大罵龍應臺的人,其實無法舉出什麼具體策略是比龍應臺建議的「和解」更有效的;他們也說不出,現在這樣天天嗆聲,同時死抱着並不珍視民主價值(看他在美國國內接近帝王的作風),更不在乎外國死活(瞧他怎樣羞辱烏克蘭,以及他發動的關稅戰地圖炮)的川普,到底對臺灣有什麼幫助?綠營玩了半天,其實就只有態度、情緒、立場,而不談實效。簡單來講,就是「爽」而已。
在兩岸關係上,賴政府與綠營路徑否定馬英九時代的「和」,但也深知臺灣不該、不能真的進入「戰」。所以只好搬出嘴炮,進行與中共無止盡的對嗆,塑造出一種我最勇我反共,絕不低頭的「姿態」。
如果美國真的無怨無悔硬挺臺灣,不惜與中共軍事對抗,那這種姿態或許還有一點嚇阻作用。偏偏有智商的人都知道,美國的支持是有條件、有限度,而且隨時撤回的。川普羞辱澤倫斯基這一幕,更證明了川普政府會比拜登時期更不耐煩,更不願意付出軍事代價來保衛臺灣。近日美國宣佈對臺灣課徵的 32%關稅,更顯示「堅守民主陣營」對生意人川普是沒有意義的。那麼,這些「姿態」是要擺給誰看的呢?
美國不看,中共也不會讓步,所以就只是秀給國內的「觀衆」了。就此而言,賴政府對內掀起恐懼與緊張,確實是淋漓盡致,好戲不斷。
明知憲法與法律規定的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區,賴清德總統偏偏要滿口「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讓對岸跳腳。幾位大陸配偶的白目貼文,根本沒幾個臺灣人看過,卻要製造恐慌,說人家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大張旗鼓遣送出境,拆散人家家庭。然後讓柯建銘成天瘋狂扣人紅帽子,連林濁水都被罵賣臺、匪諜、假臺獨。請問,真要抗中,在臺灣內部掀起這樣的腥風血雨,到底有什麼用?
如果要的是抗中、民主或和平,這些虛招都沒用;但這些招卻能製造某種「臺灣很危險」、「反對我的都是匪諜」的氛圍,既可逼出那些對中共極度恐懼的人去投大罷免,又可以迫使國內批評者都在寒蟬效應下噤聲。賴總統連面對立法院多數黨都不肯妥協,怎能期待他對大陸和解?
這種不願和,不敢戰,卻只會以嗆聲製造內部恐慌的作法,就是龍應臺所指的,製造恐懼,然後用恐懼滋生的仇恨與不信任,壓制不同意見的人以及不同的兩岸政策方向。賴總統不要和,並不是中共不給和的空間,而是「和」會降低恐懼與對立,這樣就沒招了。
當前臺灣面臨川普的關稅大刀、對岸的軍事壓力、國內的民主鞏固難題,我們需要真正務實的領導,在每一步都計算現實的利弊得失,而不是追求爽感。臺灣需要與對岸「和」,也需要國內政黨止戰的「和」,最不需要的就是以中共威脅爲名,製造國內對立的恐怖。看看另一個拒絕內部和解,玩弄嗆聲、恐懼而走過頭的尹錫悅,現在的下場爲何?(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