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負債激增,光伏企業路在何方?

經營業績持續虧損,光伏一體化製造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H)的資金,開始面臨巨大壓力。

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3月底,通威股份負債合計逾1500億元,資產負債率72.25%。其中,短期借款同比激增近18倍,達到35.3億元,加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總額共計達到160億元。同期,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的合計規模,也超過了700億元。

截至今年一季末,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約291億元,償還短期債務尚可無虞。但在週期底部時間拉長的背景下,合計金額超過700億元的長期負債,無疑使通威股份的資金承受壓力。

當前,光伏主產業鏈製造商普遍面臨成本現金倒掛和去產能的雙重壓力,資產負債率普遍上升。通威股份的"硅料+電池片+組件+電站"垂直一體化模式,比起其他光伏製造商,對現金流要求更高。

債務規模激增

一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個月,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9.33億元,同比下降18.58%,淨利潤虧損25.92億元,同比減少229.56%,扣非淨利潤虧損26.07億元,同比減少230.01%。該公司解釋,一季度虧損主要是開工率較低,導致單位盈利承壓以及硅料價格仍低於現金成本。

相較於上個季度,通威股份一季度的淨利潤,環比減虧約4.7億元,但虧損金額卻是主產業鏈企業中最高。不僅如此,從2023年四季度起,通威股份已經連續六個季度淨虧損。

在成本現金倒掛與多晶硅產能去化的雙重壓力下,通威股份債務激增。一季度末,僅流動負債、長期借款與應付債券的規模,就已接近900億元。

增長最快的是短期借款。截至3月底,該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餘額,合計達160.5億元。其中,短期借款餘額35.3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87億元,增長了17.87倍;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則攀升至125.22億元,同比增長89.4億元。而在今年一季度單季,短期借款環比增長了約16.5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的環比增長更多,金額達到18億元。

通威股份的短期債務增速,明顯超過同行企業。第一財經統計發現,20家光伏主產業鏈企業中,截至一季末,天合光能、晶科能源、TCL中環等公司的短期借款均有所下降,12家企業短期借款增長,隆基綠能、鈞達股份、愛旭股份的增幅較高,分別達183.7%、350.6%、214.75%,但仍遠低於通威股份1786.65%的增速。此外,該公司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同比增速在行業中也處於較高水平,達到249.77%。

長期債務增長同樣迅猛。從2022年開始,通威股份進軍組件行業,長期借款也開始快速增長。當年一季度,該公司長期借款就超過了110億元,之後三年更是迅速攀升,2023年、2024年的同比增幅均超過80%。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末,該公司長期借款存量規模達558.02億元,同比增長141.8億元,增幅達到34.07%。與2021年同期的62億元相比,累計增加額達到496.02億元,年均新增規模超過120億元。

資金壓力凸顯

隨着債務規模快速增長,通威股份目前的資產負債率,也達到歷年最高,資金、償債壓力凸顯。

一季報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通威股份總資產2090.45億元,總負債1510.37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2.2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環比增長1.81個百分點,同比更是激增12.98個百分點。

同爲龍頭光伏製造商,通威股份的資產負債結構,不如部分同業穩健。以隆基綠能爲例,該公司總資產1490億元,總負債891.3億元,資產負債率59.8%,在五家資產規模超過千億的光伏公司中最低,也遠低於通威股份。

隆基綠能的負債結構中,長期債務佔比較高,一季度末的長期借款與應付債券合計203.7億元,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約28億元。同時,該公司手握貨幣資金514.8億元,足可覆蓋債務。

而通威股份的資金壓力,就要大出很多。由於融資規模擴大及引入戰略投資,截至3月底,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294億元,同比增長77.2%。如果不考慮總額超過700億元的長期債務,該公司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還算比較充足。

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經營現金流已呈淨流出狀態。2021年和2022年,通威股份的經營性現金流入分別達76.18億元、438.18億元,2023年行業供需矛盾顯現,全年經營性現金流入306.8億元,同比減少逾130億,2024年的降幅更大,經營性現金流入只有11.43億元。其中,一季度與四季度分別流出13.9億元、18.4億元,今年一季度的淨流出金額爲14.56億元。

今年3月底,通威股份宣佈爲子公司永祥股份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百億規模的增資擴股。儘管否認永祥股份資金緊張,但增資款的主要用途,是爲永祥股份償還金融機構負債、補充流動資金等。

永祥股份是通威股份硅料業務的主體,合計擁有晶硅產能超過90萬噸,截至2024年底,永祥股份總資產706.44億元,淨資產320.97億元,去年實現營收196.69億元,淨利潤虧損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