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滬硅產業上市後首次虧損逼近10億元,存續債券28.40億元
財聯社4月27日訊(編輯 李響)隨着財報季臨近尾聲,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開始密集公佈,通過探究行業龍頭營收業績數據表現,可以作爲行業未來風向標的重要參考。
近日,上海硅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硅產業”)連續披露了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88億元,同比+6.18%;歸母淨利潤-9.71億元,同比-620.28%;扣非歸母淨利潤-12.43億元,同比-649.09%。一季報方面,公司營業總收入8.02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0.60%,歸母淨利潤爲-20852.85萬元,同比去年下跌5.47%。
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受半導體行業市場環境的影響,公司報告期內的營業收入尚未回到2022年的收入水平,但受益於公司報告期內300mm半導體硅片銷量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長超過70%、收入大幅增長超過50%, 因此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總額較2023年同期逆勢上漲6.18%。
不過在利潤端,受行業景氣度下滑影響,200mm硅片均價顯著下跌,疊加公司因併購標的Okmetic、新傲科技的估值調整,計提商譽減值約3億元等因素影響,業績仍面臨短期承壓。
作爲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硅片製造企業之一,滬硅產業主要從事半導體硅片及其他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大陸率先實現300mm半導體硅片規模化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在2020年科創板上市後,連年持續小幅盈利,直到去年首次虧損就逼近10億元,已超過上市後的淨利總和。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2024年是全球硅晶圓出貨量和銷售額均出現收縮的一年,近年來大尺寸硅片國產化替代節奏加快,但消費電子需求持續疲軟,出貨面積及價格均有所回落進而加大了相關廠商的盈利壓力。
據SEMI大半導體產業網數據,2024年全球硅晶圓出貨量下降2.7%至12266百萬平方英寸(MSI),創近年來新低,而同期硅晶圓銷售額下降6.5%至115億美元。2024年下半年,全球晶圓需求開始從2023年的行業下行週期中復甦,但由於部分細分領域的終端需求疲軟,影響了晶圓廠利用率和特定應用的晶圓出貨量,庫存調整速度較慢。
國投證券分析師馬良認爲,作爲國內半導體硅片龍頭,滬硅產業300mm硅片產品在中國大陸具有產能規模及技術優勢,具備產品放量驅動營收增長的基礎,同時公司近年來持續對高端硅片業務整合,與上海新昇、新傲科技等多家子公司協同發力高端市場,仍具備長期盈利能力提升的競爭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滬硅產業曾在2023年發行了全國首單科創板上市公司科技創新公司債券,近期再次亮相交易所債券市場,其“25滬硅產業MTN001”科創票據中標利率2.4%,爲公司目前最低債券發行票息利率。目前公司合計3只科創票據,累計金額28.40億元,尚無近一年到期債券。
在償債指標方面,受淨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走弱,整體指標有下行趨勢。其中一季報數據顯示,營運資金爲28.40億元,現金比率降至1.19倍,目前公司利息保障倍數-6.36倍,爲近年來最低水平,不過考慮到,公司能夠獲得低息貸款、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產業基金增資及國有背景股東等各方的支持,享受研發等補貼政策,整體的償債能力仍較爲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