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宙專文\中共藉九三閱兵預演「攻臺打援」實戰秀
月大陸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儀式展示多種軍備武器。新華社
中共以紀念對日本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名,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大規模閱兵,並重點展示新型導彈等武器裝備,其政治意圖爲何?曾任國安局長、國防部副部長的前駐丹麥代表李翔宙指出,習近平、普丁及金正恩等三巨頭的同臺亮相,代表着共產集團國家的「新軸心聯盟」陣線形成;至於展示裝備的重點,未見欲與美國在全球較勁的戰略遠征大軍及戰力,卻明確秀上「反介入/區域拒止」陣仗,顯然是要表達,這是一場「圍臺阻援/攻臺打援」的閱兵實戰化世紀秀。
李翔宙〈中共九三閱兵vs 攻臺打援實戰秀〉全文如下:
壹、前言
2025年中共九三閱兵,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校閱,出動兵力上萬、各式精銳航空器上百、地面強威硬殺裝備數百,分組成45個方(梯)隊,陣仗較2015年70週年勝利紀念規模精簡許多,但其中破例公開亮相、新高科技武器,則令外界高度關注,尤其所展綜合戰力更遠遠超過以往的數倍以上;然而這場名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的大閱兵,卻與抗日戰爭勝利毫無關聯;從歷史史實來看,中共在抗戰時期「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自己」游擊戰略的陰謀驅使下確實毫無任何可資慶祝與宣揚抗戰勝利的代表性;然而現今中華民國政府的媚日歪風以致怯懦公開申揚抗戰勝利,卻使得中共順勢掌握慶祝二戰勝利的國際話語權,亦得以藉勢揪聚26個國家元首、領導人以團結聯盟浩大聲勢共同出席,在當今「美中對抗」大趨勢潮流下,無異替中共增添不少背景後援,尤其較之二戰後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間的政、經、軍、心及意識形態對峙的兩極格局,已明顯形塑「資本主義集團分裂、社會主義集團凝聚」的世界潮流新局面,一場慶祝二戰勝利的閱兵儀式,衍伸出新冷戰兩極化對立、全球政治情勢新佈局、美中對抗全面化、亞太安全情勢愈趨嚴峻及臺海衝突白熱化等局勢變化,殊值更深探索與因應。
貳、閱兵戰略意涵
舉世歷來閱兵既是展示軍事實力,亦是強烈政治表態,不但彰顯軍力進步象徵,尤其宣示政治立場與鞏固領導中心,冀圖樹立強國雄兵形象,威懾區域、乃至全球,其中亦不乏藉整軍經武后結合安全戰略,從閱兵序列與演練表達出所欲展現的實戰鋪陳;此次中共九三閱兵,整體而言,稱得上是精心策劃的國家戰略態勢蓄積軍事戰力的展示,明確傳達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國家政略大計;從展出序列中,高超音速導彈、反艦武器、無人作戰系統與電戰裝備,並由地空聯合全面展現解放軍在新科領域戰力突出的進展,尤其突顯軍事科技的晉階提升,也傳遞出「新興戰力涵蓋區域與全球」的全面訊息。從全球戰略觀點考量,中共藉由閱兵展演軍事現代化成功變革新象,不但對現行世界秩序,發出明確挑戰,也同時據以嚇阻震懾區域,甚或全世界,以達「吾不可犯」甚或「戰力所及無遠弗屆」的最高目標;此外,藉由閱兵精訓勤練的震撼人心,激發民族主義情緒,鞏固執政核心,形塑國力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形象 。
參、新軸心聯盟
習近平、普丁及金正恩等三巨頭的同臺亮相,代表着共產集團專制國家聯盟陣線的形成,如此全球地緣政治的新格局,也正挑戰着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傳統民主聯盟;加以閱兵場上,鋪陳出「戰略核武結合新科一體化作戰體系」的戰略新態勢,實則隱喻解放軍已然形成美國在現今高科軍武上的對等勁敵;加以美、歐、日、韓等國領導人的缺席,其意涵絕不亞於出席,明確表明全球地緣政治已更形撕裂和平安全的鴻溝,過去的競合關係已然破局,強化兩極對立的龐大陣營亦正在形成,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也正朝着更加集團化、兩極化的方向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與閱兵同步安排,不言而喻的戰略意涵~習近平的「全球治理倡議」 ,代表中國正積極尋求取代美國在世界秩序上的政治和經濟的路徑與地位;閱兵,則展示了實現這一願景所需的硬實力保證。
肆、地緣戰略影響
一、臺灣:
從中共史來不曾鬆口放棄武力犯臺前提下,閱兵所展陣仗,可謂對臺灣構成了最直接、最嚴峻的威脅與嚇阻;從心理戰來看,藉閱兵氣勢,突顯「美國不可靠,臺灣相對戰力薄弱」的現實,應系解放軍希冀先期削弱臺灣的作戰意志與民心士氣的基本訴求;閱兵陣仗綜合展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新型兩棲登陸及無人作戰系統,則不乏強烈表達已完整具備拒止外力干預的戰略威懾,尤其這樣的戰力彰顯的是足夠武力犯臺的明顯戰略意圖。
二、美國: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從2017年以來將「亞太戰略」進階爲「印太戰略」,無異調整全球權力分配比重,直言之,系在強化監控與聯合區域合作以防範中共崛起;此番閱兵,中共自然不會放棄對美國在印太地區軍事主導地位的直接挑戰與反制;尤其刻意突顯完善具備A2/AD能力,足以在西太平洋地區(特別是臺海周邊)能夠有效阻止或間接促使大幅提高美軍的干預成本。東風-26D「關島殺手」和鷹擊-21「航母殺手」等武器,明確表白能夠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前沿基地和海軍航母戰鬥羣。同時,東風-61等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亮相,也顯示中國正從「最低威懾」轉向更強大的核武戰略軍力,意圖在戰略層面與美國達成均勢,從而複雜化美國在區域衝突中的決難應對的決策。
三、日本:
從未輕忽強鄰中共軍事戰力的日本,將此次閱兵視爲對其國家安全的嚴重警示,尤其閱兵是刻意突顯重塑二戰歷史,將矛頭指向日本,不乏代表中共極欲削弱日本在區域內的安全角色和歷史地位 。其次,解放軍軍事改革後現代化戰力的顯著增強,更直接威脅日本在東海及周邊海域的海上交通線安全,並可能使釣魚臺等領土爭端更趨緊張 。
四、南韓:
南韓昧於川普「美國再偉大」政策的親美路線,亦自陷面臨着日益加劇的戰略兩難。一方面,中國展示的強大軍力,特別是其威懾美軍的能力,間接削弱了美國對南韓安全承諾的可信度,迫使必須考慮發展更獨立的防衛能力 。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南韓在「美韓同盟優先」與「對中相互尊重」之間的平衡政略變得愈發困難 。
五、北韓:
閱兵後,明顯鞏固中國作爲北韓最重要戰略後盾的地位,一個軍事上更強大、更自信的中國,爲平壤提供了對抗美國及其盟友壓力的堅實屏障,不但助長其在覈問題和對南韓政策上採取更強硬、更冒險的立場 ,同時也加深北韓對中國的依賴。爲維持戰略自主性,平壤勢將也會加速發展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從而導致東北亞地區「中俄朝」對「美日韓」的集團對抗格局更爲穩固 。
六、東協:
東協國家在此次閱兵後處境複雜,內部的分歧可能加劇。東協從成立之初,爲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然對於近期以來在南海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則頻生立場爭端;此次閱兵,從東協觀察,恐是赤裸裸的武力恫嚇,主在迫使其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中國則試圖將自己塑造爲一個比美國更可靠、更穩定的經濟與安全夥伴。閱兵大典上,從部分東協國家領導人的出席,更代表着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也明擺着東協在美中競爭間選邊站的巨大壓力 。
七、澳洲:
近年來澳洲政府對中國在臺灣附近的軍演多次譴責,致使「澳中關係」趨於低盪,但解放軍海軍力量的快速擴張,尤其艦隊已能大張旗鼓開始繞行澳洲海岸線,表明中國軍力可直接投射澳洲近海,對其本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澳洲國防部早已將解放軍視爲其國土防衛的明確威脅,因之,不斷強化自身海軍現代化、並透過AUKUS等機制深化與美英同盟關係,甚至澳洲國防報告,也明確揭示,面對解放軍的龐大規模,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獨自應對,齊注軍事聯盟與合作至關重要 。
八、俄羅斯:
閱兵活動普丁高調出席,象徵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烏克蘭戰爭,使得遭受西方全面制裁的背景下,俄羅斯在經濟、外交和技術上對中國的依賴日益加深 。閱兵則爲普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國際舞臺,展示其並未被孤立;近期國際間,多所着墨,俄羅斯協助中國強化多元化對臺作戰選項,尤其強調俄羅斯援助恐使中國犯臺提前,爲習近平對臺動武的指令增添變數。
九、歐洲:
近幾年,雖然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明顯成爲其與歐盟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但歐盟卻不得不對中國龐大的貿易逆差,欲做出更多失衡彌補;因之,歐盟已將國際安全合作與交流,視爲彼此關係互動的理想轉折點;此次閱兵突顯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轉變,這對歐洲尤其構成多重挑戰,除了凸顯歐洲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在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外,歐洲也將開始轉移考量,自身防衛能力的強化可以轉折與中國合作交流。
伍、結語
中共軍事現代化成果,藉由一場閱兵儀式將之從作戰理論的演進,到尖端科技武器的亮相,標誌着國防鼎盛發展新階段,尤其研發週期明顯縮短,其中第三代到第四代武器系統發展已從過去慣性30年壓縮到15年,這樣成熟且快速創新的國防工業基礎足令全世界更新矚目;閱兵中的新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戰略資訊部隊的國防組織變革,藉由「戰略核武現代化、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新系統」,隱喻未來戰爭新領域的制勝關鍵元素。
閱兵場上完美展示形象,究竟會與真實作戰效能有多少差距,這得務實長期觀察與探研;尤其從解放軍閱兵序列與軍力投射能力的規劃,也正應是我國軍情報搜研與戰略對策的重中之重;然未見欲與美國較勁的戰略遠征大軍及戰力,卻明確秀上「反介入/區域拒止」陣仗,無異,中共明顯要表達,這是一場「圍臺阻援/攻臺打援」的閱兵實戰化的世紀秀。
中共中央政治局20屆四中全會將在10月召開,將討論新的五年計劃。圖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3日於天安門出席閱兵儀式。新華社
李翔宙擔任退輔會主委時,在退輔會微電影亮相,向國軍烈士與榮民致敬。翻攝退輔會微電影畫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