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移動管制如虛設 食安又失守
彰化縣文雅畜牧場蛋雞被檢出芬普尼陽性後,隔日起雞蛋移動管制,卻又有四萬顆流入市面,食安漏洞引發各界關注。 圖/民衆提供
文雅畜牧場雞蛋被檢出芬普尼超標,目前仍在移動管制期,卻爆出四萬顆芬普尼蛋流入市面,令人瞠目結舌,更扯的是,在調查報告尚未出爐前,彰化縣府僅因雞蛋、飼料零檢出就解除移動管制,而中央隔日又下令恢復管制措施,導致出現一天空窗期。中央、地方標準不一的監管模式、跨部會溝通斷層,暴露出臺灣食安治理的最大破口。
芬普尼蛋事件爆發後,雖已溯源至文雅畜牧場,並確認污染源是業者違規噴藥除蟲。農業部及地方農業處、動防所,在確認噴藥時間、確定蛋雞將體內芬普尼代謝完畢前,理應全面禁止雞蛋出場,然而目前不僅噴藥時間不明,無從判定場內四萬多隻蛋雞體內是否仍有農藥殘留,移動管制卻在八日解除,讓雞農得以心存僥倖出貨。十日衛福部召開記者會公佈疑慮批號時,毒蛋早已流入市面,爲時已晚。
此外,農政單位忽視蛋雞每日持續產蛋的生理特性,未派人駐守牧場、未每日查扣新蛋,導致移動管制形同虛設。而這種管理漏洞並非第一次出現,從養豬廚餘烹煮的未落實,到芬普尼雞蛋移動管制失靈,臺灣的食安制度長期停留在「出了問題再補破網」的思維,缺乏完整的預防式系統。政府一再承諾「問題蛋一顆也不能流出」,實務上卻常常在漏洞中失守。
文雅畜牧場月產一二○萬顆雞蛋,僅十五萬顆洗選蛋有編碼可追溯,其餘大量雞蛋流向傳統市場後便失去紀錄。衛政單位雖強調,並非過去一個月內所有雞蛋都有問題;但如果牧場真有違規用藥,難道只會精準落在那十五萬顆洗選蛋上嗎?
中央應明確規範解除移動管制的規定是什麼,地方纔能避免執法差異。且農業部也應負起責任,做好溯源把關,否則單憑事後稽查,只會害更多民衆吃下毒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