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食安事件被動追查「掉漆」 如何安民心
國內爆發黑心腸食安事件,衛福部「食安五環」功效全失。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秋前後是肉品銷售旺季,國內卻爆發黑心腸食安事件,衛福部「食安五環」功效全失,本案食安監督機制全未掌握,而是由民衆檢舉,檢調指揮調查。衛福部食藥署只負責流向追蹤,進度卻慢半拍,十月五日晚間公佈流向五家業者,昨天又發現其中一家購買數量落差高達六百五十六公斤,相差一倍。
從巴西蛋、蘇丹紅辣椒粉,至黑心腸,國內重大食安事件幾乎每年一爆。由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及全民監督食安組成的食安五環,機能全失。逾千盒有疑慮巴西蛋在案件爆出前,早被民衆吃下肚,含致癌色素蘇丹紅辣椒粉,經工業雙氧水沖洗,疑似使用病死豬的黑心腸,則都靠民衆舉報。
被動靠民衆檢舉揭露食安事件,導致衛福部對疑慮食品下架永遠慢半拍,黑心腸案件偵查首日,竟全無動作,待案件被媒體揭露,才終於動起來,下午先是公佈產品流向四縣市,並稱細節有待地方政府追查,深夜才公佈詳細流向,指出黑心腸流向五家業者,合計已有近一公噸售予散戶、攤商,被民衆吃下肚。
但就連流入市面的黑心腸統計數字,中央數據也能和地方相差一倍之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七日公佈調查結果,確認寧夏夜市陳姓民衆購入六百七十四公斤有疑慮的大腸,衛福部六日公佈數據,則認定該民衆購入一千三百卅公斤,兩相比較,落差高達六百五十餘公斤,恐已流竄更廣,傷害更多民衆健康。
流向統計不是數學問題,攸關黑心食品流向,身爲食安最高主管機關,食藥署若連案發後的流向追查都如此「掉漆」,如何安民心?衛福部應從改善黑心食品流向追蹤着手,全面調整食安把關機制,別讓民衆活在連一碗大腸面線都無法安心下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