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青安政策如止痛藥 若常態化…恐沒贏家

「新青安」房貸方案明年七月到期,行政院長卓榮泰上週鬆口表示,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延長,將設定更周延條件與監管方式,市場解讀新青安可望延長。而明年是地方選舉年,延長這項廣受年輕族羣矚目的政策,無疑具有政治算盤,然而,政策延長究竟是穩定民心的催票神器,還是讓房價繼續上揚的政策毒藥,決策者須深思。

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青安)在九十九年推出,政策初衷是在房價高漲之際,能讓年輕首購族仍有機會進場,因此由公股行庫提供利息補貼與寬鬆貸款條件。一一二年政府加碼推出新青安,政府和行庫給予利息補貼,貸款上限也拉高至一千萬元。

對買方而言,能借的錢變多,自然拉高購屋預算;而對賣方或建商而言,這等於官方明示「市場有更高承受力」,怎麼可能不順勢調價?結果就是許多建案直接以「新青安價」開盤,推升預售與成屋市場同步墊高。這使得原本應該是「助買房」的政策,反而變成「推房價」的助力。

不少金融圈人士示警,新青安宛如對年輕人的「養套殺」,許多年輕人雖靠新青安踏入房市,但有人因預售屋貸款成數不足被迫解約,有人因利率上升、每月支出吃緊,只能「苦撐房貸」。這項政策本來就譭譽參半,政府思考延長無疑是爲了重新鞏固執政黨的年輕選票,但年輕人是否再度埋單,要打個問號。

延長新青安宛如一場賭局,短期內或許可以討好部分首購族乃至建商,也能傳遞「政府挺年輕人」的形象;但若房價因此再度上衝,民怨不會只侷限在年輕人,屆時可能從「政策利多」變成「票房毒藥」。尤其這幾年高房價問題已被視爲世代矛盾的引爆點,延長新青安若被解讀爲「政府助漲」,恐將會引來反感。

真正的挑戰在於,政府是否願意面對結構問題,也就是如何退出補貼依賴、恢復市場機能。政策成習慣,市場就會上癮。若新青安最終變成常態化的「政策止痛藥」,房市的病竈不但不會癒合,反而會在一次次的甜頭中持續惡化。

選前延長或許討好人心,但選後若房價再漲、年輕人再怨,這場政治算盤,最後恐怕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