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能源政策一錯再錯 讓臺電背鍋

電價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電價漲價議題風風火火說了一個多月,卻沒想到在最後一刻被電價審議委員會擋下。很顯然地,在「物價波動」面前,執政黨還是低了頭,只要電價不漲、物價就不會漲,民衆的執政滿意度自然不會掉,果然,在選票面前,所有的苦,讓臺電吞下去就對了,這也再度證明電價調整實務運作上仍是政府說了算。

電價與物價的連動性相當高,若電價如預期調漲,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會突破百分之二,民衆對於政府的不滿會立即反映,這對於執政已經不穩、在立法院又處於弱勢的民進黨來說,絕非好消息。

然而電價凍漲,雖然對於民衆來講鬆了一口氣,卻也爲瀕臨財務懸崖的臺電,以及臺灣未來的能源政策投下更大的變數。

實際上,臺電之所以虧損無法彌平,很大部分是二○二二年國際能源價格大漲時,全球都面臨很大通膨壓力,臺灣卻讓臺電凍漲揹負壓抑物價責任,導致虧損愈發嚴重。截至去年爲止,臺電累計虧損達到四二二九億元,今年預估再虧損五百億元,累計到今年底,虧損將逼近五千億元。

再者,能源的選擇也相當重要。在能源面前,執政黨非得立好立穩「非核家園神主牌」,但很顯然地,綠電不僅成本高昂,高壓供電也相當不穩定,導致拉高臺電發電成本,高壓供電不穩定,更讓科技業製程跑到一半,就突然停機,一停機就損壞一大堆生產中的產品,最後這些產品都得報銷。但無論產業界如何跟執政黨高聲疾呼運用核能的重要性,執政黨都當作沒聽到,「非核家園」只能是唯一選擇。

儘管經濟部稱會全力爭取立法院撥補電價預算,但撥補依舊是人民的納稅錢,更何況每次都靠撥補,何時纔有盡頭呢。此次的凍漲顯然只是拖延時間、以拖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