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空喊臺灣之盾 不如強化軍隊後勤

國軍面臨嚴重人力短缺,雖調高待遇改善,但招募成效仍不理想。 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軍苦於編現比嚴重不足,爲了拯救人力荒,歷屆政府都曾調整待遇。賴政府雖拒絕編列立院通過的加薪預算,但目前的少尉與二等兵,月薪也已明顯高於同齡青年的水平。然而部隊招募始終困難,軍人與軍隊形象也始終不理想。究其原因,軍中後勤表現窳劣,讓人興起不如歸去之嘆,絕對要在黑名單記一大「功」。

現代商學中的倉儲、物流等技術,其起源正是軍隊的後勤體系。然而國軍在此方面表現,恐怕多數人都難有好評。由於零附件缺料導致單位妥善率不足,或擔心替補耗材無法供應到位,又須應付定期的裝備檢查,導致把裝備「供」起來不敢用,結果不僅使單位實際戰力低於表面數字,官兵即使不必自掏腰包找「六級廠」(營外廠商)解決難題,對單位的向心力也絕對大打折扣。從此次立委質詢後,社羣網站留言一面倒痛批,可知這些陳陳相因的負面觀感,給國軍帶來多大的形象傷害。

這些嚴重拖累國軍的弊病,很大因素來自於「勤儉建軍」傳統,因爲預算長期不足,但薪水不能拖欠,新裝備不能不買,作業維持費只好長期處於低水位。

然而,從蔡政府以來,國防預算明顯調升,「怕弄壞不敢用」不該還是理由,否則就代表國軍對裝備「有錢買、沒錢養」、「實際戰力低於帳面戰力」的問題,仍不願投注足夠資源去解決。

國軍五年前推動個裝委商與點數制度,確實是值得肯定的進步,每人每年近萬元點數也不算低。然而實施結果卻出現,最基本的軍服、軍靴,反而最常缺貨。如此離譜狀況顯示,得標廠商缺乏幫助國軍進步的愛國心,甚至基本的商業倫理都可能有問題。這是當初合約訂定就有瑕疵,抑或不曾認真要求履約?國防部都該認真檢討。

賴總統與顧部長,如果真想對國防有所建樹,希望軍中記得自己的貢獻,該做的不是「臺灣之盾」之類打高空口號,而是讓官兵不要想到後勤,就多累積一分負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