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廚餘去化7年空轉 淪防疫破口
爲防堵非洲豬瘟疫情,全臺暫停廚餘養豬十五天,卻也讓廚餘去化問題受到關注。圖爲民衆傾倒家庭廚餘。記者邱德祥/攝影
回顧二○一八年,金門海漂死豬驗出非洲豬瘟陽性,養豬業者人心惶惶,時任閣揆賴總統,召集地方溝通防疫與廚餘去化問題,要求環保署(環境部前身)、農委會(農業部前身)儘量補助堆肥場設置。
不過根據環境部統計,全臺每年約產生七十七點二萬公噸廚餘,其中六成二是飼料化,堆肥僅佔三成,換句話說,七年過去,養豬業依舊是廚餘去化的大戶。
此外,當年雲林縣率先禁止廚餘養豬,遭賴清德反對,擔心廚餘去處馬上會出現困難。如今禁止廚餘養豬不過十五天,卻已有縣市政府因處理量能不足急跳腳,顯然這七年,政府未補起廚餘去化的缺口。
再者,按照規定,廚餘須以九十度高溫煮一小時以上,期間不斷攪拌,接着還要放涼,纔可以餵豬;但實務上,這過程「太費工」,再加上廚餘烹煮過程會產生惡臭,導致有業者僅用簡易鍋爐「加熱一下」,地方稽查人力也不足、監管難落實,就成了防疫的最大漏洞。
二○二二年時,國內查獲越南走私肉品被驗出非洲豬瘟,且豬肉製品已流入臺灣市場,又讓廚餘養豬爭議受到討論。農委會當時宣佈要在屏東、臺中、苗栗、桃園四地試辦「廚餘共同蒸煮中心」,以「中央廚房」概念統一高溫蒸煮廚餘後,再配送給養豬場。不過口號喊得漂亮,執行卻乏力,迄今全臺僅苗栗通霄一家民間牧場通過審查並實際營運。
從二○一八年迄今,本應是廚餘政策轉型的準備期、共同蒸煮場的建設期,卻幾乎原地踏步。一個沒有執行力、得過且過的政府,無論有多少專家諮詢、多少緊急會議,終究無法建立防疫韌性。如今「禁也不是、不禁也不是」,正是七年不作爲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