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禁廚餘養豬7年 「廢棄物」成功轉爲「綠金」

▲雲林縣長張麗善率團現勘南亞廚餘資源化場,展現防疫決心。(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禁止廚餘養豬除對全臺合格使用廚餘養豬場造成衝擊外,廚餘處理問題也成爲非洲豬瘟疫情下的焦點議題。非洲豬瘟疫情籠罩養豬產業上空,稍有疏漏就可能讓全臺養豬產值高達兩千億元的產業鏈崩盤。雲林縣長張麗善今(3)日到南亞廚餘資源化場現勘,公開展示雲林模式的防疫決心,也再次呼籲中央「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從源頭杜絕疫情風險。

張麗善表示,雲林是全臺最大養豬縣,共有1,203場養豬場、豬隻逾151萬頭,佔全國約三成,年產值突破253億元。「非洲豬瘟對雲林的影響,不只是防疫問題,更是產業生死線。」她強調,全國若仍有46萬頭豬隻持續以廚餘爲食,等於讓八成以上的養豬戶被少數高風險場綁架,「這46萬頭吃廚餘的豬,不該讓2300萬人的防疫安全陪葬。」

▲廚餘經過發酵製成「雲溉肥」,全程乾淨透明、無臭氣。(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張麗善指出,雲林早在2018年12月25日率先全國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並與南亞塑膠工業麥寮分公司合作,建立廚餘資源化系統,成功將「廢棄物」變爲「綠金」。南亞廚餘資源化場全場整潔無臭、運作透明,處理流程從粗破碎、磁選、細破碎、高效發酵到二次發酵,全程只需8天,即可產出經農業部認證的有機肥「雲溉肥」,免費提供給農民使用。相較傳統堆肥廠需90至180天發酵、臭氣沖天且污染環境,「雲林模式」不僅快速、乾淨,也真正實現循環經濟。

張麗善說,雲林模式不只是地方防疫的突破,更是中央可以複製的模板。她呼籲中央政府參考雲林經驗,在全臺各縣市補助設置一座廚餘資源化處理場,以取代高溫蒸煮、焚化或掩埋等方式,從源頭徹底防堵非洲豬瘟。「中央不能再猶豫不決,防疫政策應該有魄力、有速度,別讓疫情防線出現裂縫。」她語氣堅定。

▲廚餘8天變雲溉肥,無臭、零污染成典範。(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爲表揚公私協力成果,張麗善特頒感謝狀給南亞塑膠工業麥寮分公司。據統計,該廠自2019年起處理雲林縣廚餘約7萬7,630公噸,自2021年至今已產製32萬400包(20公斤/包)雲溉肥,堪稱全臺最成熟的資源化示範基地。她提到,我們已率全國之先,用實際成果證明,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也能創造循環經濟,守護民衆健康、保住養豬產業的永續未來。

▲南亞塑膠麥寮分公司協助處理7.7萬噸廚餘,成功落實循環經濟。(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環保局長張喬維補充指出,雲林縣的廚餘資源化專案榮獲「2025天下城市治理卓越獎」,這不僅是對地方執行力的肯定,更印證了雲林政策方向正確。他感謝縣議會在政策推動中的監督與建議,也期望未來能成爲其他縣市參訪學習的示範場域,讓「雲林模式」成爲臺灣防疫與永續治理的新典範。

整個現勘過程,南亞廠區整潔明亮。張麗善一邊聽取簡報、一邊仔細檢視製程機具,並不時停下詢問細節,氣氛嚴謹中帶着決心。她最後強調,防疫沒有模糊地帶,唯有禁止廚餘養豬,才能守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雲林縣長張麗善最後強調,防疫沒有模糊地帶,唯有禁止廚餘養豬,才能守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