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防疫破口在國門 也在廚餘桶
臺灣成爲「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區」沒多久,就被臺中一處養豬場的非洲豬瘟案例破功。追查發現,廚餘養豬監管漏洞百出,邊境防疫上繼續讓旅客拿全球獨有的「豬卡」,臺灣防疫體系根本問題在該嚴的地方不嚴,該簡化的地方卻拚命做表面工夫。
當年在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一怒之下,臺灣邊境開啓全球獨有的入境「豬卡」政策,只要自非豬瘟疫區入境,就要領取卡片、再放回卡片,免接受檢疫,其餘則要求受檢,政府宣稱此舉能有效分流旅客並防堵病毒入侵,實際執行卻流於形式。
這套制度忽略旅客轉機與來源多重的實務面,不但難以真正降低病毒入境風險,也與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九所強調的「以風險爲基礎、科學且便利的通關原則」背道而馳。更荒謬的是,若旅客拒絕配合檢疫,現行規範也缺乏足夠公權力介入。
每次豬瘟疫情爆發,政府就祭出「暫時禁廚餘養豬」,等風頭一過又重新開放。多數國家早已淘汰廚餘養豬,因爲廚餘來源複雜,蒸煮溫度與時間難以管控。調查也顯示,仍在使用廚餘的業者,申報紀錄零落不全,顯示管理漏洞極大,臺灣防疫破口不僅在國門,也在廚餘桶。
邊境防疫資源被浪費在髮卡、收卡、檢查這類低效率流程上,造成機場動線壅塞,破壞國門形象。旅客看到的不是效率與信任,而是一場冗長、繁瑣又缺乏科學依據的「防疫秀」。政策不像是在管控風險,而是讓旅客「看起來有在做事」,這種錯位的防疫邏輯,廚餘養豬繼續被默許爲防疫灰區,非洲豬瘟將永遠是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