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費飆破5%是豪賭未來?學者曝「臺灣之盾」的背後帳單

賴清德總統發表國慶文告,首度提及要打造「臺灣之盾」,建構高攔截率的防空網。圖爲中科院最新研發的天弓四型「強弓飛彈」系統,攔截高度突破70公里。(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賴清德在10日的國慶演說中,談及國防預算的增加,首曝要加速打造「臺灣之盾」(T-Dome),同時也誓言2030年前國防支出佔GDP將達5%。對此,有媒體指出,多位學者認爲,兩岸軍力差距明顯,臺灣即使大幅提升軍費,也難以在軍事層面與對岸匹敵,同時「龐大的軍費成長勢必對其他公共開支造成擠壓」。

根據《中評社》12日的報導,目前臺灣的防務預算約佔GDP的2.5%,若未來提高至5%,代表國家預算中近半將投入軍事領域。龐大的軍費成長勢必對其他公共開支造成擠壓,教育、醫療、長照、社會福利等關鍵領域的資源分配可能因此受到挑戰。換言之,民生與國防如何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政府面臨的嚴峻課題。

多位學者指出,兩岸軍力差距明顯,臺灣即使大幅提升軍費,也難以在軍事層面與對岸匹敵。中央警大教授趙建民分析,若缺乏整體戰略配套,單純依靠提高預算恐難有效提升防衛能量。過度投入軍事,反而可能壓縮社會發展與經濟韌性,形成長期負擔。

政大教授張其祿則提醒,臺灣在安全戰略上高度依賴美國支持,軍費政策或帶有對外政治訊號的意味。他認爲,強化國防固然重要,但若將預算過度傾向軍購,可能導致資源使用失衡,最終不利於整體安全與社會穩定。

總體而言,臺灣的國防預算規畫牽動財政結構與國家發展方向。如何在安全需求與民生保障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確保「防衛自主」不以犧牲人民福祉爲代價,將是政策制定者未來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