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巨資鑄造 能達「盾」的效果?

賴總統今年國慶談話中,「臺灣之盾」幾乎是唯一的文青式亮點。問題是,這個先前從未出現過的名詞,到底只是抄襲國外或前朝創意,抑或身爲三軍統帥的賴總統,真有在戰略上進行微調的打算?

國防部事後解釋,總統的「臺灣之盾」政策指導,就是國軍正在進行的持續性工作。就已知資訊而言,包括增加一個營的愛國者飛彈,引進NASAMS系統取代現役三五快砲,並且引進美方的整合技術,讓不同飛彈系統擁有共同戰場圖像等。

上述這些採購計劃,如果單就個案來看,的確每項都是先進裝備,也都對國軍有一定的戰力提升。然而,建軍大業是資源分配,每一個花錢項目,本身都有其正面價值,卻也都是財政負擔,也都會對其他的計劃造成排擠效果。

這些項目也可看出,近來國防部建軍方向,已經往「鑄盾」方向傾斜,如今賴總統金口一開,未來比重可能還要上升。然而,這些項目都是徹底的守勢作爲,只能在敵方空襲上門時予以封阻,完全沒有「攻敵必救」的效果。

何況,要擊落以極高速度來襲的飛彈,所需科技水平極高,也就造成價格居高不下。諸如愛國者三型這類反飛彈系統,單枚成本往往是其攔截目標的十倍。正因如此昂貴,只能防其所必防,保護範圍其實相當狹窄。更不要說,即使來襲敵彈被擊毀,掉落的殘骸,仍然會對地面人員造成傷害。

如今「臺灣之盾」成爲新口號,軍方文宣系統接下來勢必喊得震天價響。事實卻是,必須投注巨資的臺灣之盾,效果再好也不可能達到「盾」的字面效果。即便臺灣擁有全球數一數二密集的防空飛彈,但面對敵人飛彈威脅,仍只能防禦各政軍要害的「點」,至於兩千三百萬人居住的「面」,還是得碰運氣、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