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之歌|看“勞模書記”如何“點沙成金”

【勞動者之歌】

原標題:從風沙地到網紅打卡地(引題)

看“勞模書記”如何“點沙成金”(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特約記者 張中源 通訊員 張曉詩

維巴村,位於西藏拉薩北山奪底溝裡,這裡曾飽受風沙侵襲。如今,錯落有致的藏式農舍、鬱鬱蔥蔥的綠化帶、縱橫交錯的小溪與整潔的鄉村道路共同構成了一幅田園風光畫,成爲市民遊客郊遊、野餐的熱門打卡地。而這一切轉變的背後,離不開全國勞動模範、維巴村黨總支書記尼瑪的堅守。

這些年,尼瑪紮根鄉土,帶領羣衆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勇往直前,逐步將落後小山村打造成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在當地,他被羣衆親切地稱爲“勞模書記”。

荒山繪新景

47歲的尼瑪,黝黑的皮膚,消瘦的身形,高原風霜在他臉上刻下的痕跡讓這位漢子顯得比實際年齡滄桑幾分。八年前,維巴村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道路狹窄,坑窪不平,周圍山上都是沙石,一颳風便黃沙漫天。爲了改變村裡的舊貌,尼瑪帶領大家開啓了“攻堅模式”。

“10年前全村只有400多畝林地,沙化嚴重時,都站不穩腳。”尼瑪告訴記者。爲此,他和村民一起開始根據土質差異科學選種:沙化地種沙棘固沙,緩坡栽藏楊柳涵養水源,村道旁植觀賞花木提升景觀。

爲說服牧民參與退牧還林,尼瑪挨家挨戶算“生態賬”:“綠化不僅能固土,還能造景,樹蔭能養三代人。”算盤聲響裡,維巴村退牧區轉爲集體林場,全村林場從10年前的400多畝擴大到1800多畝。現在,西藏柳挺拔,樟樹葉泛着光澤,沙棘的根系牢牢鎖住黃沙,昔日荒山已被裝點成“高原畫廊”。

作爲一名村支書,尼瑪深知鄉村治理鬚髮動羣衆力量,激發鄉村治理活力。於是,他帶領村“兩委”班子,通過黨建引領,逐步在當地形成“我的轄區我來治理”模式。

去年夏天,村民發現河道漂浮物堆積影響灌溉,10多名村民便主動請纓要求參與清理,他們用竹竿和網兜打撈垃圾,清理面積超800平方米。“以前總等着幹部來解決,現在大家搶着幹!”村民強巴央珍說。據悉,一年來全村累計清運垃圾超1.2噸,整治亂堆亂放10處,疏通堵塞溝渠5條,村民正用雙手將家園從“髒亂堵”變爲“潔淨美”。

文旅拓富路

維巴村地處城市近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近些年來,尼瑪一直在探索一條“生態+文化”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力圖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2021年,維巴村迎來轉折點。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尼瑪提出打造“好客藏家”的旅遊品牌,計劃將奪底轄區唯一的純牧業組林宗組中10戶農宅改造爲藏式家庭旅館。消息一出,質疑聲四起。“房子改了還能住嗎?”,“遊客來了能賺到錢?”村民們直言擔憂。

爲打消顧慮,尼瑪帶着政策親自爲村民們釋疑:“這次改造你們僅需承擔小部分裝修費用,主要由政府提供傢俱、家電及電路網絡等配套基礎設施。同時,轄區會引入文旅公司統一運營,你們只需負責遊客接待。”過去,村民居住的房子是土石結構的老房子,昏暗無光不說,一下雨還漏水,而走進如今改造後的林宗組,映入眼簾的則是一棟棟設計美觀、整齊劃一的兩層藏式小院。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在客房遠眺雪山美景,體驗打酥油、擠牛奶等牧區特色活動,運氣好的話,還能偶遇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岩羊成羣結隊在山上“撒歡”。

2022年年中,首批改造的示範戶“星空房”剛開業便迎來遊客爆滿,村民們又驚又喜。“每逢旅遊旺季,一個月大概能賺到兩萬塊錢左右!這下子大家的心就定了。”村民格桑達娃笑着說。

如今的維巴村,通過與企業合作開發景區、租賃閒置倉庫、打造特色旅遊項目等方式盤活集體資產,不僅讓村民們獲得了穩定的租金收入,還創造了衆多就業崗位。“維巴村村民年均收入已從10年前的7900元攀升至36800多元,2024年村整體總收入400多萬元,其中有140多萬元被用於村民分紅。”尼瑪告訴記者。

步履察民情

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拉薩市首批鄉村旅遊示範村……在維巴村的榮譽牆上,記錄着尼瑪帶領羣衆探索高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奮鬥歷程,其中每一步,都離不開紮實的調研工作。

“基層工作要靠腳步丈量。總坐在車裡,怎麼發現破損的井蓋路面?”這是尼瑪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他看來,基層幹部就像大管家,工作瑣碎卻馬虎不得。在維巴村,尼瑪的身份總是隨需求變化而靈活切換:鄰里糾紛調解員、爲孤寡老人運送取暖物資的“送炭人”、旅遊旺季向遊客講解藏戲歷史的導遊……哪裡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裡。

當被問及維巴村的人口數據時,尼瑪脫口而出:“513戶,共1725人。”他就像行走的“活檔案”,村民家幾口人、幾間房、收入來源、生活困難全都爛熟於心。“在我眼裡,村民們都是我的家人。”他如是說。

暮色中的維巴村,一盞盞燈火如星辰墜落人間。尼瑪辦公室的燈還亮着——最近,他正與“村兩委”謀劃新的項目,打算繼續依託維巴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旅遊資源,發展生態旅遊,做大“林卡經濟”(藏語中“林卡”意爲園林),壯大集體產業……尼瑪的筆記本上寫滿了規劃。而窗外,他所“種”下的風景,正在奪底溝的晨昏中蓬勃生長。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