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五一,“勞動者之歌”旋律最優美
當春日暖陽灑向神州大地,“五一黃金週”的旅遊熱潮與消費狂歡中,“勞動者”這一詞彙的政治厚度與歷史重量似乎被逐漸稀釋。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勞動者之歌依然以最堅定的節奏、最溫暖的音符,譜寫着不同於世界的獨特旋律。
1886年芝加哥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吶喊,曾爲五一節注入鮮血與抗爭的基因。而在當代中國,這一節日早已超越了單一符號的意義——它成爲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制度性確認。憲法中“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的宣告,不僅是政治宣言,更通過《勞動法》《工會法》等具象化保障,將勞動者權益嵌入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從環衛工專屬休息室的設立,到外賣騎手工傷保險的全覆蓋,勞動者的尊嚴正在從抽象概念轉化爲可觸碰的日常。
相較於某些國家工會力量與資本集團的永恆角力,中國構建了更具系統性的勞動者權益防護網。當某地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時,從紀檢監察部門介入到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的啓動,形成自上而下的權利救濟閉環。正如近期輿論熱議的保潔員休息空間問題,社會不再止步於道德呼籲,而是通過人大代表提案、企業評級制度等剛性約束推動改善。這種“權利—制度—執行”的三角支撐,讓勞動者無需重複百年前街頭抗爭的老路。
在流量爲王、資本狂歡的喧囂中,中國社會始終保持着對勞動價值的清醒認知。高鐵工程師、非遺傳承人、新農人等羣體的涌現,打破了“勞動者=體力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更值得關注的是,短視頻平臺上建築工人分享高空作業技巧、家政阿姨傳授收納哲學的內容獲得百萬點贊,這種自發性的話語權爭奪,正是勞動者主體意識覺醒的鮮活註腳。
當歐美“零工經濟”催生出沒有社保的“數字無產階級”,當某些發展中國家童工比例持續攀升,中國卻通過“共同富裕”政策框架下的職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扶持等舉措,爲勞動者鋪設向上流動的階梯。2024年“最美職工”評選中,芯片研發工程師與鄉村郵遞員同臺領獎的場景,恰是這種多元包容價值的最佳詮釋。
五一節的煙花終會消散,但中國勞動者之歌的旋律將持久迴盪。這不是烏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制度保障、文化認同與社會實踐共同編織的現實圖景。當保潔員們告別衛生間隔間裡的午餐,當技術工人站上國家科技領獎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某個羣體的境遇改善,更是一個文明對“勞動創造幸福”本質的迴歸與堅守。這或許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密碼——讓每個勞動者都能成爲時代樂章的演奏者,而非沉默的聽衆。(王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