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幸福·新業態暖故事丨一名配送員的“雙軌人生”
本報記者 李潤釗
早晨7點30分,伴着福建福州夏天的暑意,蜂鳥配送員曾兵,已穿梭在街巷間。他的電動車後座保溫箱裡塞滿了咖啡、漢堡、薯片……他說,自己的車上裝着上班族一天裡“熱騰騰的盼頭”。幾趟下來,汗水順着曾兵的額角和脖頸滑落。“早晨是高峰期,單子多,一趟就得趕七八單,得麻利點!”他工作6年,累計行程超過13萬公里,完成配送達9萬多次。
多年的配送經驗,讓曾兵養成了“在路口緩行並左右觀察”的習慣。在這條熟悉的配送線路上,他因一次次不經意的觀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善舉。
滅火現場,他衝在前面
從事配送工作前,曾兵曾是一名平面設計師。2019年,當他選擇從老家江西贛州到福州一家互聯網購物平臺跑配送時,和身邊很多人一樣,他也質疑過自己轉行到底對不對。曾兵告訴記者,讓他真正不再自我懷疑的是“兩年後的一場火”。
2021年那天,曾兵在配送途中經過一個小區的路口,習慣性的“觀察”,讓他看到了不遠處一棟居民樓上騰起的濃煙,也讓他看到了屋內隱約閃動的火舌。
“來不及猶豫!”曾兵將電動車停在路邊,從門衛室拎起滅火器便衝向了起火的單元樓。他與聞訊趕來的其他熱心居民一起,一連用了3個滅火器才成功將火撲滅。當消防車到達時,這個滿身菸灰、汗流浹背的身影,已悄然跨上配送車,消失在了路上。幾天後,幾位目擊市民憑着視頻鏡頭裡那身綠色工服找到了他,同行們才知道曾兵默默地完成了一次火場逆行。
“幫人和我們配送訂單一樣,必須分秒必爭。”曾兵這樣總結他的這一次挺身而出,“幫人是順手的事。耽誤了配送,事後跟客人道個歉,大家都能理解。”在他眼中,“配送員能把便利和需要的東西送到大家手上,聽到那句‘謝謝’,心裡頭那種暖乎乎的幸福感,和幫人時心裡的那份成就感,都是實實在在的”。
車輛街頭側翻,他伸出援手
這份公益之舉,並非一時之舉。
2022年6月一個傍晚,福州市鼓樓區五四路省體育中心門口突然傳來一陣刺耳的撞擊聲,一輛失控的小轎車猛地撞上路中護欄,瞬間側翻在地。
路過的曾兵,又一次選擇了停車,一個箭步衝進混亂的事故現場。透過破碎的車窗,他焦急地朝裡喊:“有人受傷沒有?”車內傳來驚恐的迴應,至少5人被困,情況緊急。
“快來人啊!幫忙擡車!”曾兵朝着四周的行人和途經的車輛扯開嗓子。1個、2個、3個……被他的吶喊感召,越來越多的路人圍攏過來。“一、二、三!”他指揮着大家,將沉重的車身合力擡起,驚魂未定的駕乘人員被小心翼翼地從變形的車窗中救出。
剛鬆一口氣,車底卻又開始冒濃煙。曾兵轉頭衝向路邊的商鋪取來滅火器,熟練地對着冒煙處仔細噴射。火焰熄滅後,他協助交警將散落扭曲的護欄搬到路邊,確保道路通暢。做完這一切,他再次選擇悄然離開,留下一個背影。面對網上如潮的點贊,他在電話裡只是樸實地說:“哪顧得上想那麼多?看到人被困,衝上去幫忙就是本能!”
在多年的配送生涯裡,曾兵坦言自己積累的不只是配送經驗。當算法追求最優路線、最高效率時,他卻更關心如何保持那份做人的熱心腸。
每天午後,他奔跑在做公益的路上
早上7點30分,曾兵準時出現在配送點上,穿上工裝,開始配送工作。
下午,換上便服,到城市中央法務區高樓大廈一間3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裡,幫助來福州務工的外鄉人做公益。
對曾兵來說,這是1年多來,他爲自己開啓的“雙軌人生”。
去年,長年累月的高強度配送,讓曾兵做出了“再次轉型”的選擇。在公益道路上,他爲自己開闢了“第二戰場”。這個由他發起的公益服務組織,初心很明確:爲像他一樣在福州打拼的外地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曾兵看來:“做配送是維持基本家庭開支,把‘小家’顧好。做公益則是儘自己所能照顧好‘大家’。”
最近每天下午,曾兵在工作室裡電話不停。他忙着聯絡愛心企業捐贈米麪糧油,爲針對周邊社區困難人羣的慰問活動籌措慰問品。
工作室開辦1年多來,已服務外來務工者超過1000人次。談及這份堅持,曾兵說源頭在他的父親,“我爸當年在老家就那樣,他常說幫人是‘順手的事’。”
這“順手的事”的精神,如今傳承到曾兵身上。
2個月前,他聯繫志願律師爲在福州一家餃子店打工、雙手被絞肉機絞傷的江西老鄉申請工傷認定,討回工傷賠償9650元;1周前,他在臺風中救起被電動車撞倒的動車乘務員,掛號、拍片、檢查,忙到深夜。
當受助者要給曾兵送錦旗時,他卻在電話那頭笑着回答:“真要送,就送到附近的工會驛站裡吧。我是勞模,這是本分。”
車輪丈量生計,腳步播撒善意……曾兵的生活,就這樣在兩條軌道上,溫暖地前行。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