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總工會:暖心“十二送”給新業態勞動者“12分”的愛

來源:中工網

外賣騎手、快遞小哥、貨運司機、網約車司機……隨着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網絡平臺爲媒介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量涌現,併成爲廈門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

如今,越來越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回到了工會這個“大家庭”。截至目前,全市新就業形態工會組織730個,涉及新就業形態羣體6個、企業1658家、入會勞動者6萬餘人;充分發揮平臺頭部企業示範帶動作用,9家頭部平臺企業在廈分支機構已建立工會組織。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總工會着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創新手段推出“十二送”暖心舉措,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送法律服務

積極參與市、區、行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中心建設,加大工會參與新就業形態糾紛調解力度。利用工會陣地成立思明分中心、湖裡網約車行業調解中心,市、區兩級工會積極向各級中心派駐工會調解員,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諮詢、爭議調解和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

送溫暖關愛

加強對入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困難幫扶、職業健康等保障,開展“兩節”送溫暖專項慰問,各級工會向8017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發放共計211.78萬元;組織2.3萬新業態勞動者參加醫療互助保障;舉辦一線職工療休養新業態專班、新業態勞動者子女暑託班、夏令營等主題活動;根據路程遠近以80元至450元的標準,爲春節後來廈工作的外地戶籍新業態勞動者工會會員發放“平安返廈”交通補助,讓新羣體職工感受到孃家人的溫暖。

送專屬服務

制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屬服務”方案,安排工會專項資金、爭取財政資金每年150餘萬元發放入會大禮包。制定“微心願”活動方案,在使用工會經費的同時,發動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共籌集資金近74萬元,爲以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配送員爲代表的1500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送上“微心願”禮物。

送平安保障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勞動強度大、意外風險高等問題,市總工會爲3萬餘名新業態勞動者贈送人身意外險。活動保障範圍涵蓋了一般意外與工作傷害、熱射病救治、意外醫療、住院醫療、出行意外等方面,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提升了該羣體的“職業安全感”。

送健康體檢

下撥專項資金74萬元,爲全市2280名新業態勞動者在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全身體檢服務,併爲100名新業態女性勞動者增加“兩癌”篩查體檢服務。同時,市總工會依託市職工服務中心爲新業態勞動者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

送權益保護

積極推動在新就業形態行業、企業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編印《廈門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民主協商操作手冊》,寄送並致函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新業態集體協商。推動平臺企業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確保勞動報酬、勞動保護、職業發展和防暑降溫保障措施的落實。

送精準服務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工會驛站”419家、“共享職工之家”131家、“共享司機之家”20家等服務站點;重點推進40家工會驛站智能化服務提升改造,切實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如廁、飲水納涼、餐食熱飯、手機充電、驅寒避雨等實際需求。

送文化教育

聯合市教育局推動高校、職業院校參與建設“職工學堂”“工匠學院”,依託廈門開放大學開辦學歷能力提升專班,2024年共有50名新業態勞動者參加,學費由市總工會承擔;依託“職工學堂”辦學點,2024年面向包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內的職工開展線上線下公益性培訓3500餘場,培訓職工12萬餘人次。

送技能提升

支持快遞、配送、家政服務等行業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積極組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省級選拔賽(網約配送員),獲得團體一等獎,個人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優勝獎1個,市總工會被授予優秀組織獎。

送思想文化

創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題材文藝作品,加大優秀事蹟宣傳力度。製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題宣傳片《在路上》,記錄女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人物微故事;深入基層拍攝《走近你》原創宣傳片,將鏡頭瞄準陪診師、寵物潔寵師等,聚焦小衆職業背後的動人故事。視頻《我們身邊的暖“新”事》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視角切入,記錄他們的真實工作經歷和心聲,作品榮獲省總工會職工“微宣講”視頻優秀作品一等獎。

送工作崗位

加大新業態羣體就業求職支持力度,在“廈門市總工會”“廈門市職工服務中心”微信公衆號,定期發佈職介崗位信息,爲求職者與用人單位搭建起對接橋樑。以線上線下招聘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以新業態勞動者爲主的“五一職介所”快閃活動、線上新業態專場招聘、新業態專場直播帶崗等。

送勞動保護

面向包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內的職工開展職業傷害預防、勞動保護法規等宣傳工作,開展職業病防治宣傳115場,發放宣傳材料3230份,製作宣傳視頻32份,宣傳受衆人數達23000餘人;開展安全教育類培訓160餘場,培訓近6000人次,提高該羣體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林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