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政府兩岸關係 學者指「戰略互疑」恐成未來4年主軸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昨(20)日舉行宣誓就職典禮,就任的賴清德總統(圖)在司法院長許宗力監誓下,宣誓就職。圖/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政大國關中心21日上午舉辦「520後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展望」座談會,針對賴清德總統520就職演說後的兩岸情勢進行研判。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在會上表示,兩岸沒有互信、認知落差、目標不同所造成的「戰略互疑」,可能是兩岸關係未來四年的主軸。

520前夕,有國安人士透露就職演說內容會向陸方釋出善意,但演說後,陸方解讀認爲內容「偏硬」,感覺有落差。王信賢表示,這顯示雙方沒有互信,認知存有極大落差,像是使用不同邏輯,或在不同平行時空在對話,問題非常嚴重。

他提到,有可能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前二次釋出的善意吃了閉門羹,又要面對黨內壓力,賴乾脆不提善意。而對北京來說,基本上也無法從賴的就職演說中找到善意。相比中共先前對陳水扁「聽其言、觀其行」、對蔡英文回以「未完成的答卷」,仍有彈性,陸方已將賴定性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轉圜空間小。

事實上,賴總統昨天提到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等論述,前總統蔡英文也提過,王信賢點出其中差別。

他說,蔡英文講的時候是漸進式的,從「對岸」、「北京」,才慢慢講到「中國」,但賴總統昨天的演說是「一步到位」。此外,蔡英文提到「兩岸互不隸屬」,是包裝在「四個堅持」裡的第二點,具有「戰略模糊」意味,但賴總統昨天挑出這點進行闡述,北京因此才認定賴比前任「更獨」。

北京迴應賴就職演說的層級包含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以及「副國級」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大陸外長王毅,接着文攻陸續出來。王信賢認爲,對臺施壓政策會持續,北京各部委手中工具箱已在清點,武嚇難以避免,文攻一定持續,相關經濟制裁會出來。另外,法理鬥爭也是工具箱內重要的一項,當賴詮釋中華民國憲法、國籍法,大陸可能也以「法」反制。

另外,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提到,美國總統大選將影響兩岸關係走向,對於北京來說,拜登當選後的可預期性較高。

王信賢則形容,美中戰略競爭是一個長期結構性的「long game」,當中包含俄烏、以巴、伊朗、南海、臺灣、朝鮮半島核武等多因素,這個階段臺灣問題還排在美中之間非常前列,但需留意次序是否發生變化。

寇健文補充表示,臺灣要擔心美國未來5至10年會不會出現「承諾疲乏」。美國的承諾可能因國際或美國國內情勢,沒有辦法同時實現這麼多承諾,因而出現優先順序的變化。由於臺灣過去幾十年軍事、經濟非常依賴美國,將對臺灣造成很大的影響。

政大國關中心21日上午舉辦「520後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展望」座談會,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左起)、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升、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和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等學者就兩岸情勢進行分析。記者陳宥菘/攝影

政大國關中心21日上午舉辦「520後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展望」座談會,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與談時表示,兩岸沒有互信、認知落差、目標不同所造成的「戰略互疑」,可能是兩岸關係未來四年的主軸。記者陳宥菘/攝影

政大國關中心21日上午舉辦「520後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展望」座談會,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認爲,兩岸短時間內不會有官方的對話跟交流。記者陳宥菘/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