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兩岸「併購說」惹議 學者曝4重點:他從來不是維持現狀派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專訪,以公司併購形容兩岸交流,引起議論,更遭到藍白在野陣營解讀成「準備出賣臺灣」。對此,臺灣國際關係學者左正東今(19日)分析4重點指出,最近賴政府兩岸發言正發生細微而重要的變化,引以爲傲的抗中路線已經不得不調整,但他也強調,雖然「併購說」和賴總統強硬風格極不協調,但用「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對比來看,就毫無違和感,賴總統不是「維持現狀派」,從來都不是。

賴清德近日於專訪提到兩岸關係,他表示,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臺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要並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啊?不是臺灣來提條件,讓你說要或不要,而且還說,你一定要變成是我的一部分」。

對此,左正東表示,日前賴清德總統用大公司購併小公司作比喻,喊話北京對兩岸統一提出條件,不能要臺灣提出條件。國民黨朱主席認爲「購併說」就是「準備賣臺」,民進黨發言人則說賴總統是譴責中國對兩岸交流設下前提。

左正東表示,如果還是用「誰賣臺」、「誰抗中」的制式標籤來解讀賴總統講話,不僅無法認清檯灣當前的處境,也失去一個開啓兩岸政策良性辯論的機會。

接着,左正東分析,第一「賴總統抗中路線面臨極大壓力」。仔細觀察,最近賴政府的兩岸發言正發生細微而重要的變化。先是賴總統接受財訊專訪時,否認要「脫中入北」,說界定對岸爲境外敵對勢力是「不得已」。接着外交部和陸委會表示,「開羅宣言」和「菠次坦公告」確認臺灣歸還中華民國,否定過去民進黨倡導的「臺灣地位未定論」。

左正東認爲,這一系列立場調整在川普拋出「中國開放市場有助於統一與和平」、「希望和習近平討論外交政策和經濟問題」等說法後,就完全可以理解。面對川普政府和北京之間即將展開的大談判,以及共和黨不願意承擔國際責任的普遍想法,賴總統引以爲傲的抗中路線已經到不得不調整的關頭。

左正東指出,第二「賴總統不是維持現狀派」。「購併說」是要求中共對統一提出要價,也就是對於改變臺灣現狀的一種開放式思考,雖然這和賴總統一貫對中國強硬的風格極不協調,但用「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的對比來看,就毫無違和感。

左正東提到,賴總統2019年競爭總統提名時,曾拋出要制定新憲,認爲中華民國憲法和臺灣共同體無法相容。2024年就職總統時用「主權」、「國民」來界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互不隸屬」,以展現比蔡英文更向前一步的魄力。

左正東說,凡此種種,可以看出,無論這個現狀是李登輝時代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還是蔡英文時代的「互不隸屬」,賴總統都不惜打破,以邁向心中的理想國,賴總統不是「維持現狀派」,從來都不是。

左正東再指,第三「國民黨是徹頭徹尾的『維持現狀派』」,國民黨前一次執政時,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既是對兩岸現狀的界定,也是對兩岸關係的主張。馬政府處理兩岸事務所憑藉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則是本於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對兩岸關係的界定。

左正東提到,2016年在野後,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界定和主張,不只延續「不統不獨不武」,還特別強調守憲、合憲,換個角度說,就是用「臺北的」「一中架構」去對應「北京的」「一中原則」和「華府的」「一中政策」,讓三方可以求同存異,從而維護臺海現狀。

左正東直言,這個聽起來很老舊的陳述,裡頭的關鍵字「不」就是「不改變現狀」,「守/合」就是「守護現狀」,正凸顯國民黨對「維持現狀」的堅持。當然,因爲這樣的陳述顯得刻板,和兩岸間每天發生的各種事情無法連結,也失去召喚選民熱情的能量。

左正東說,第四「期待對臺灣前途的理性辯論」。鑑於臺灣的艱難處境,有人希望想要改變現狀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對未來的開放式思考都不應從道德上否定。同樣,任何想要改變現狀的嘗試,也不應該從道德上否定維持現狀的努力,畢竟,沒有想要改變的心,社會不會更好,全面否定社會現狀的改變,則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

最後,左正東強調,如果在野黨的朋友們可以正面看待賴總統拋出的想法,如果賴總統和民進黨支持者們可以正面看待在野黨守護的中華民國法理現狀,這次的「購併說」,也許可以讓不同主張間有更多的聆聽,更深入的反思,從而開啓對臺灣前途各種選擇的理性辯論。

▼總統賴清德接受網路節目「敏迪選讀」專訪。(圖/總統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