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提兩岸新史觀定位兩岸關係 宋學文分析這兩原因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創所所長宋學文。(取自宋學文臉書)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針對兩岸關係提出「璦琿條約」等新史觀。對此,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創所所長宋學文認爲,賴所以提出這樣的史觀,對內是反映這幾十年來,臺灣本土化和民主的成果,對外則是反映國際現實局勢,以及美中競爭情勢,希望能爲臺灣找出路。

賴清德去年在就職演說中,以憲法強調兩國互不隸屬;去年9月接受專訪以「璦琿條約」佐證大陸對臺灣的主張並非基於維護領土完整;去年國慶晚會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今年3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賴17條」,日前更以慶祝歐戰勝利,試圖以歷史新解手法與對岸分庭抗禮。

對此,宋學文表示,兩岸關係是目前國際關係中最複雜的,大陸常提兩岸之間的歷史因素,但卻忽略臺灣幾十年來,歷經本土化運動已是民主法治國家,以及1949年遷臺至今,國際現勢已有非常大的改變。

他說,賴作爲臺灣民選總統,不得不反映當前的民意並盱衡國際情勢發展,這兩個都是動態的,兩岸雖有深厚文化和血緣連結,但目前的癥結是,大陸政治體制與臺灣很難融合,大陸當前政治體制也讓臺灣難以接受。

他說,另一個因素是國際關係,大陸崛起造就紅色供應鏈,許多臺商也因此得到財富的發展,問題是大陸崛起後走擴張主義,「中國威脅」讓美中競爭加劇,美國「一中政策」與大陸「一中原則」的距離也愈來愈遠,尤其針對臺灣的國際參與,兩者態度的分歧最爲明顯。

宋學文認爲,賴清德總統作爲臺灣領導人,這一年最關注的事情除了臺灣民生問題以外,就是臺灣國家主權及臺灣國際參與的問題。

他說,202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二度入主白宮以來,已經將經貿、關稅、貨幣、外交、科技、安全及軍事統合在其全球大戰略之中;這個大戰略,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中國大陸,而臺灣處在美中兩大強權競爭的風口浪尖之中,臺灣更需要有靈活動態的戰略因應措施。

他說,總統的每一個外交政策或經貿策略在此敏感及複雜的國際關係中都動見觀瞻,且對兩岸關係及區域和平穩定與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也就是爲什麼賴總統在過去一年要經常呼籲:國內要團結,兩岸要和平,且要以新的史觀來重新定位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