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態度搖擺「罷免失敗」即切割 漠視人民不信任
▲成都世運會8月7日登場,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總統賴清德。(圖/中華奧會提供)
記者葉國吏/綜合報導
726大罷免失敗,民進黨的模糊角色定位引發外界熱議。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賴清德態度搖擺,時而積極、時而退縮,不僅導致罷免失敗,還沒人願爲這場挫折負責,選民更用選票表達不信任。
從公民團體發起連署那一刻起,民進黨的介入方式便成爲焦點。賴清德是否該全力投入罷免行動,也引爆討論。雖然黨內曾暗示罷免第二階段後會正式啓動攻勢,但事實上,民進黨的態度始終曖昧,既不完全支持罷團,也未完全抽離,讓整個行動的方向和策略充滿矛盾。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執政縣市首長與立委一起以手勢比出「不同意罷免」。(圖/記者徐文彬攝)
即便民進黨後來定調自己是罷團最大側翼,實際執行卻顯得消極。不管是組織串聯還是文宣推動,黨中央的動員力都相當有限。黨秘書長林右昌甚至因表現不力,遭罷團精神領袖曹興誠怒斥。即使林右昌親自南下花蓮,試圖以罷免傅崐萁鼓舞士氣,罷團仍分散各地,各自爲政,中央的協調角色幾乎形同虛設。
更讓人錯愕的是,當罷免結果不如預期時,民進黨竟選擇切割責任,強調罷免全由公民團體發起,總統府與黨中央均未承擔任何政治後果。賴清德賭上整個民進黨的政治資源,卻以失敗告終。這場風波不僅讓民進黨的執政困局更加艱難,也成爲賴清德政治威信的重大挑戰,人民對府院黨的責任態度充滿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