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罷免失敗「藍營士氣大增」 賴清德需調整策略

▲蔣萬安、戴錫欽與北市五藍委共同開記者會迴應大罷免結果。(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臺灣27日登場的「大罷免」投票吸引全球關注,在野陣營立委面對罷免挑戰,最終卻全員過關。外媒分析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國會大罷免最終「功敗垂成」,總統賴清德原本希望藉此拉近立法院版圖的計劃因此受挫,國民黨也因此士氣大增,爲明年的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加分。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 首波24位國民黨立委與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最終全數未通過,這對賴清德所屬的民進黨來說是一次重挫,意味着賴清德與立法院反對陣營之間的角力,還會繼續下去。

日內瓦高等研究院(Graduate Institute in Geneva)研究罷免制度的學者瓦普(Yanina Welp)指出,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曾經對國會進行這麼大規模的罷免。

支持者喊「民主深化」 反對者批「制度濫用」

新北市罷免行動組織者郭小姐(Molly Kuo)表示,「我們正在建立去中心化的草根運動,正在見證民主的深化。」她強調,這次行動展現臺灣民主的活力,儘管結果不如預期,但公民監督的力量不會停下來。

不過,反對罷免的人則認爲,這樣的程序應謹慎使用。臺北退休教授吳小姐(Lori Wu)直言,「這場『大罷免』對選民來說根本就是侮辱,好像你眼中每個人都不適任。」

有些罷免支持者則說,即使沒過,支持罷免的人數還是能給國民黨立委一點壓力,「既然結果是這樣,我們就虛心接受,」在臺北協助罷免行動的陳姓民衆(Chen Ju-fen)說,「但我們公民不會退縮,還是會繼續盯着這些立委。」

學者:藍營信心大增 賴清德需調整策略

根據臺灣選罷法,罷免必須同時符合兩項條件:贊成票數多於反對票,且總投票人數須達全體選民的四分之一。此次罷免並未達到門檻,立委得以續任。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者納赫曼(Lev Nachman)分析指出,這次結果可能讓藍營士氣大振,爲明年的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加分。

他也點出,這個結果對整個罷免行動是一大打擊,「原本他們以爲很多藍營選民會因爲冷漠而不出來投票,我覺得他(賴清德)必須反思,如何呈現自己和政黨的形象。他沒有爭取到中間選民,更別說藍營選民了。」

中國依舊冷眼旁觀

中國官方尚未針對投票結果發表意見,但外界預期,北京可能會在接下來幾周或數月內,藉由軍事行動對臺灣施壓。

賴清德近期多次呼籲「國家團結」,強調臺灣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並預計在8月出訪拉美邦交國,途中可能過境美國,此舉極可能再度引發北京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