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在宅急症難解急診壅塞 病團籲設民眾版重症指引
急診壅塞難解,凸顯醫護出走,急診給付偏低困境。本報資料照片
因應急診壅塞,衛福部提出強化分級醫療,要民衆輕症別到大醫院就醫,醫界則拋出擴大在宅急症照護,讓感染症病人在家接受治療,讓出醫院牀位。不過,病友團體憂心,在宅急症即使擴大,適用對象仍相對限縮,目前塞牀主因是需要專科病牀的重症病人太多,加上醫護不足關牀導致,應進一步分析;分級醫療也不是喊喊就好,盼政府建立民衆版指引,讓病人能夠初步判斷自身症狀,決定至何種層級醫院就醫。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臺灣民衆習慣就醫高度方便的醫療環境,加上近年醫院夜診、週末門診量有減少趨勢,部分民衆夜間或假日有醫療需求時,就會至急診就醫,有時慢性病人遇颱風假不拿藥恐影響病情,也會至急診就醫,民衆分級醫療觀念確實有強化空間,應透過教育讓民衆瞭解,「急診不是夜診、週末診,也不是解決疾病的萬靈丹。」
不過,要求民衆自我落實分級醫療,確實有其難度。吳鴻來表示,藝人大S因流感併發症離世,就醫方便性引發民衆討論,但「不是不能直接看急診就是世界末日」,因應分級醫療,新冠疫情期間衛福部與急診醫學會都曾訂出指引,讓民衆理解血氧低、呼吸喘等指標性症狀,需要儘快至急診就醫,避免民衆因疫情恐慌,任何症狀都衝急診造成亂象,類似機制現在也應重啓。
吳鴻來說,分級醫療前提是民衆要能判斷自身疾病情況,區分是否爲重症,但這對民衆而言有其難度,呼籲政府應針對常見的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腸胃炎等疾病,訂出急重症區分指引,讓民衆有資訊能依循,初步判斷自己的情況是否會發展爲重症,同時監測醫療品質,包括急診病人出院後再掛急診的比率;民衆因應醫療資源緊縮,就醫方便性可能降低的現況,也應該學習調整就醫習慣。
醫界拋出擴大在宅急症限制,將與衛福部健保署研商可行性。不過,吳鴻來表示,在宅急症適用病人應是相對輕症病人,但目前急診壅塞主因是重症病人無法至病房住院,擴大在宅急症條件可紓解少數患者,但病況複雜,需要專科醫師照顧的病人,若無法至各科別一般病房或加護病房住院,急診壅塞情況也難紓解,盼各醫院透過檢傷分類資訊,瞭解病人輕重症比率,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