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提當年黃國昌 20歲少女吳亞昕反對核三重啓:核廢料無解
▲正反方代表分別爲民衆黨主席黃國昌與20歲首投族、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圖/中選會提供)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核三重啓公投將於8月23日投開票,中選會在投票前舉辦5場意見發表會,今(13日)上午舉行第四場說明會,由中選會委員吳容輝主持,正反方代表分別爲民衆黨主席黃國昌與20歲首投族、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的吳亞昕。吳亞昕發言時數度提到2018年的黃國昌,質疑問題沒有改變,但黃國昌立場卻改變了,今天黃國昌選擇重啓,是因爲風險變小,還是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被接受?她也質疑,核廢料要放在哪,如何克服斷層問題,如何面對核災風險與世代正義帶來的挑戰?
吳亞昕在第一輪發言表示,自己今年20歲,即將在823公投投下人生第一張票,會反對核三廠重啓,是逐漸瞭解核能過程,核能風險深切影響這一代及未來很多代人的生活。她指出,正方代表黃國昌2018年同樣受邀擔任「以核養綠」反核代表,聲稱追求非核家園是他不變的價值,雖然黃國昌強調時空不同已改變因素,但她還是不能理解,畢竟核廢料處理跟2018年一樣只能放核電廠內,沒找到最終處置場。
吳亞昕說,地質科學早確認,核三廠下方是活動斷層,身爲公民的她很困惑,希望黃國昌能明確告訴大家,核廢料放哪裡?如何克服斷層問題?如何面對挑戰?身爲20歲青年,她跟很多同齡人一樣,希望臺灣邁向環境永續、公平正義,反對核三廠選址不當,也反對所有能源選址設施選址不當。有人可能會說,以前人哪有這麼傻,知道底下有斷層,還蓋在那,但核三建造是1980年代,當時地質科學跟現在有很大落差。
吳亞昕指出,臺灣斷層多,地震也頻繁,斷層錯動造成地表變形,蓋在斷層帶上的核三廠面臨風險,建物再能抵抗搖晃都沒用。該怎麼做,國際有2案例,面對該情形,美國選擇直接除役,遷走核廢料,日本則是明文規定,不允許重啓運轉。
吳亞昕提到,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曾說過,廠區底下有活動斷層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並非人文力量可以改變的。她想請問民衆黨團,提案說「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但,無安全疑慮是什麼?又要如何做到?
吳亞昕說,福島核災後14年過去,直到現在仍有2.4萬居民無法回到家鄉,許多青年得到甲狀腺癌,許多人需要持續接受檢查,這就是核災代價。這幾天她收到封來自福島的21歲青年信件,信件內容是對臺灣年輕人說的話,談及自己在311時6歲經歷核災的記憶,及家人在事故發生後2周決定至新潟避難,至今14年過去,像他這樣的年輕人仍得每年接受甲狀腺癌檢查,很多人仍無法回到故鄉,一場核電事故改變所有人的人生。
她說,很多人說核電乾淨便宜,但福島經驗告訴大家「這完全不是事實」,回到往日生活,需要大量時間、金錢,我們責任是選擇安全能源,並拒絕將同樣的苦難,遺留給未來世代,希望在臺灣的大家,不要把福島核災看成遙遠國家的事,做出選擇前務必三思。
吳亞昕指出,看到這封信中這些跟她差不多年紀的人,經歷跟她完全不同的童年,很難想像他們生活經過核災影響程度這麼大、又是如何長大的,也希望大家能更加謹慎思考,讓臺灣新世代不必經歷相同苦難。這幾天還有19歲的朋友找她討論,友人原先沒有特定立場,整理資料、討論後決定反對,友人一句話令她印象深刻,「如果我因爲擔心缺電投下同意,結果風險卻是恆春人要承擔,我會覺得自己很自私。」
吳亞昕認爲,從日本青年信件與朋友間討論,可看出核能使用跟社會正義有很大關聯,「我們都不想成爲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
吳亞昕說,想請教黃國昌兩個問題,第一,民衆黨去年總統選舉提出能源配比中,規劃2030年核能要10%,今天就算核三重啓,最多增加3至5%電力,其他怎麼來?要打算重啓新北早已除役的核一、核二?
第二,吳亞昕說,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現在放新北、恆春核電廠內及蘭嶼,她今年20歲,「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比這些核廢料早走」,請問負責任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要放在哪裡?
吳亞昕在第二輪發言提到,這次公投主文是「是否重啓核三」,但背後真正要問的是,對臺灣而言,什麼樣的能源路徑選擇,纔是對未來負起責任?40年前人們普遍對核能充滿信心,甚至樂觀認爲很快找到處理方式,但日本福島核災打破了這個神話。
吳亞昕說,2024年總統大選各黨提到的能源配比,再生能源三黨佔比27%至30%,既然重視再生能源,就要面對再生能源的發展問題,而不是污名化,對核能也能更理性科學討論。
吳亞昕也說,「在我出生前,大家都說核廢料很快能解決,但今天連最終處置場都沒有,我們要如何相信有解?真承擔核廢難題的,不就是我們這羣正要邁入社會的青年?」因此臺灣現階段不應該討論如何重啓核三,更關鍵因素,是核廢料處置無解。
吳亞昕指出,2018年黃國昌以反核身分代表隊核廢料最終處置提出意見,當時指出,所有人都知道核廢料問題非常困難,即使是低階核廢料,最大困難是沒人希望把核廢料放在左鄰右舍,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臺灣十幾年前低階核廢料選址的困境。2012年經濟部公告遴選選址臺東、金門,當時在地反對聲浪大,當地政府拒絕辦理公投,選址程序再次卡關,至今仍沒有任何進展。
吳亞昕說,黃國昌當時也質疑,如果事情這麼簡單,爲何全世界只有地質特殊的芬蘭找到處置場。直至今日,核廢料問題仍舊無解,不單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政治口號,而是透過什麼程序處理核廢料及最終是由誰承擔風險,這些關乎社會公平正義,我們有無真正在乎考慮臺灣每個人?今天黃國昌選擇站在重啓的那一邊,難道因爲風險變小了?還是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被接受了?我們這代人不會遺忘,也不會忘記核廢料對未來影響。
吳亞昕提到,德國政府也說,只要核電沒有結束,就不可能誠實處置核廢料,只有停止核電廠,核廢料總量才能被估算,也才能真正處理核廢料。所以現在停止核電廠運作,是臺灣要處理核廢料最關鍵一步,如果繼續使用核電,產生更多核廢料,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吳亞昕強調,核廢料處置是世代正義問題,要數千萬年後才能解決,沒資格爲這一代的電力需求,把風險全給下一代。如果今天繼續使用核電,還有資格要求地方接納核廢料,告訴後代我們已經盡力?反對重啓核三,拒絕這種不斷延後責任的能源政策,我們要願意誠實面對核廢料。
吳亞昕提到,黃國昌曾說,從過去經驗發生事故,他沒辦法負責任告訴下一代這是負責任的能源路徑,難道現在他認爲重啓核三對這一代是負責任能源路徑?今天自己跟黃一樣,都是公民秉持良心的站在臺上,說的每句話都有資料佐證。黃也說過,維持穩定電力是大家共同責任,但發展核能不是萬靈丹,核電終究不是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方,更不是良好的解方,自己今天站在這,不單希望聲音被聽見,更希望臺灣社會願意傾聽重視這個世代聲音。
吳亞昕說,今天站這臺上是希望關鍵問題能被討論清楚,我們自己就能爲自己這一代、未來世代負起責任,在風險沒被釐清情況下,是否重啓核三,不應該被草率由全國公民投票決定,823出門投不同意,一起爲臺灣能源選擇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