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黃國昌曾稱核廢料難解 吳亞昕: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接受?

針對823核三重啓公投,中選會今(13)日舉辦第四場公投意見發表會,反方公民代表吳亞昕質疑,黃國昌2018年擔任以核養綠公投的反方代表,當時也認爲核廢料難以處理,如今他選擇站在重啓核三的那邊,但核廢料處理條件至今仍與2018年一樣,「是因爲核廢料的風險變小了,還是因爲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夠被接受了」。(袁茵攝)

針對823核三重啓公投,中選會今(13)日舉辦第四場公投意見發表會,由正方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對上反方公民代表吳亞昕;吳亞昕質疑,黃國昌2018年擔任以核養綠公投的反方代表,當時也認爲核廢料難以處理,如今他選擇站在重啓核三的那邊,但至今核廢料的處理條件仍與2018年一樣,「是因爲核廢料的風險變小了,還是因爲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夠被接受了」。

吳亞昕表示,從40年前甚至遠在自己出生以前,就曾聲稱核廢料很快就會找到方式處理,但現在連1座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場都沒有,要如何相信核廢料是有解的,2018年的反方黃國昌曾說,即使是低階核廢料,要遷出最大的困難是沒有人希望把核廢料放在左鄰右舍,如果事情這麼簡單,「爲什麼全世界這麼多科技比臺灣先進的國家,在這之中只有1個享有特殊地質條件的芬蘭找到最終處置場,而其他國家都還在傷腦筋」。

她說,雖然黃國昌如今試着講很多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已經改變的因素,但不能理解的是,核廢料的處理其實還是跟2018年一樣,仍然只能將核廢料放在覈電廠內,也還沒有找到最終處置場,盼黃國昌能夠明確的告訴我們「核廢料究竟要放在哪裡」,又要如何克服斷層的問題,以及怎麼面對核災風險和世代正義帶來的挑戰。

吳亞昕提到,今天核廢料的問題仍舊無解,這不單單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政治口號可以解決的,今天當黃國昌選擇站在重啓核三的那一邊,「難道是因爲核廢料的風險變小了,還是因爲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夠被接受了」,臺電公司預計2028年要完成最終處置場的選址程序,但目前立法院連選址辦法都還沒有制定,國外選址通常也需要耗費10至15年之久,臺灣在2055年就會有最終處置場,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她指出,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全球開始意識到核電安全的重要性,紛紛提升地質安全的標準,臺電也對重新進行地質調查,並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被歸類爲活動斷層的恆春斷層,直接穿越了核三廠的廠址,並且距離反應爐不到900公尺。

她說,臺灣斷層多、地震頻繁,地震造成的斷層錯動會直接造成地表的變形,也可能讓蓋在斷層帶上的建築物產生傾斜和倒塌的情況,因此蓋在斷層帶上的核三廠所面臨的風險,是即使建築物再能抵抗搖晃都沒有用,耐震係數再高也都無濟於事,質疑民衆黨黨團提案稱「要在確認無安全疑慮的情況重啓核三」,但所謂的無安全疑慮是什麼意思?又要如何做到。

吳亞昕也引述來自福島核災的青年的信,表示核災發生至今14年,但事故還沒結束,到目前爲止已有300位以上的孩童得到甲狀腺癌,而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也都要每年接受甲狀腺癌的檢查,很多人到現在仍無法回到故鄉,很多人都說核電是乾淨且便宜,但從福島的經驗來看,這完全不是事實,事故的影響範圍極大,而要回到往日的生活,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盼做出選擇前請務必三思。

她也提到,2024年的總統大選,各黨的候選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能源配比,其中三黨提出的再生能源佔比在27%到30%,如果我們都同意再生能源是臺灣未來的方向,就更應該要去面對發展再生能源過程遇到的問題,而不是一再的污名化。

吳亞昕也對民衆黨提出2點質疑,第一,民衆黨在去年總統選時提出的能源配比,規畫2030年核能要佔到10%,但就算核三重啓也只能供應3%至5%的電力,那剩餘的4、5至7%要從哪裡來?「打算要重啓位於新北,早已除役的核一二廠嗎?」

她說,第二,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現在放在新北、恆春的核電廠內以及蘭嶼,請問負責任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應該要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