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報復提案 青鳥反智無下限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期「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出現一則駭人聽聞的提案,有提案者竟主張將「核三重啓公投同意票比例最高」的縣市或其學校、公部門,列爲核廢料優先儲放地點。此提案輕率到近乎兒戲,把全體國人生命安全當成政治報復的籌碼,而短短兩天連署破數千正式成案,公部門必須迴應,這種荒誕戲碼,正是青鳥運動近年來最荒謬、最反智的寫照。
核廢料存放的標準,國際與國內專家早有明確規範:必須考量地質結構、地下水文、運輸安全、長期監測機制與社會承受度,試問哪一條能用「誰投票同意就誰先收」來取代?這種邏輯,是把高風險能源議題當作情緒出口,用一紙提案挑動社會撕裂。這不是公共討論,而是公共危險。
更嚴重的是,這並非單一事件。從「國會改革案」到「大罷免」,青鳥自詡是公民運動,但當罷免失敗,他們並未收手反思,反而持續挑起新的政治戰場、製造新的對立。如今甚至將矛頭轉向「核廢料存放」這種攸關全國安全的專業議題,顯見其動員核心,已淪爲政治操弄。
總統賴清德在823罷免與公投結果底定後談話中明白指出「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不是一場公投就能決定。」政府對核能的態度必須遵守「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三大原則。他也並不否認未來科技可能提供更安全的選項,但當下決策必須回到科學與制度的驗證。
相較於青鳥的反智,賴清德立場的轉向,展現了民主社會對重大風險的負責態度,可如今青鳥卻反其道而行,將公投與罷免挫敗的不滿情緒,轉嫁到公共政策平臺,用反科學的方式尋求政治聲量,這種操作不僅無助於能源政策理性討論,還會讓社會對公民參與工具徹底失望。當公共政策平臺淪爲情緒發泄場,最終受害的是整體民主的信任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提案也把離島推上風口浪尖。馬祖核三公投同意票高達9成以上,立即成爲「應優先儲放核廢料」的標靶,也再度引發一連串政治口水,然而我們必須提醒青鳥:若真愛民主,就應尊重製度運行的結果;若真愛科學,就不該用投票比例決定核廢流向。當政治激情超越專業理性,民主只會變成舞臺劇。今日之提案,已讓社會看清:青鳥運動不再是理性的公民力量,而成了政治失敗後的情緒出口。這樣的亂開戰場,臺灣真的不需要、也承受不起再次的社會撕裂!(作者爲臺北市青年聯合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