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時評:李想,回到從前
《科創板日報》8月25日訊(記者徐傑) 最近,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做了一次徹底的“對話”——其在最新《羅永浩的十字路口》訪談中透露了個人很多從前的事項,包括成長經歷,創業經歷,事無鉅細,公衆也看到了一個更真實的李想。
在我看來,一向務實、理性,且要強的李想,是在構建其“情感價值“,也即是大家現在常談論的”情緒價值。喜歡要強性格的公衆會喜歡他,但更多的人可能不喜歡,情感價值可以爭取到更多數。
對於李想而言,現在正處於從創業者到企業家轉型的過程當中,而理想汽車的成敗將是最有力的證明。
1、市場VS技術
公衆眼中的李想,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想與李斌,何小鵬,以及同樣都在做車的雷軍、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在背景經歷、創業理念、市場風格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甚至是“獨特”的存在。
過往經歷看到,李想18歲就敢於放棄高考,先後再創立顯卡之家、泡泡網、汽車之家等網站,他與前述學而優再創業是完全不同的認知。而從互聯網汽車媒體領域跨界到汽車製造領域,在面對造車技術路線時,大家都選擇了電車,他則選擇了增程式。
可以說,李想就是一個近乎“自我主義”的創業者,但很多關鍵性選擇,往往就是靠這種自我主義戰勝了競爭對手,比如劉強東當年在京東幾個關鍵期,一意孤行堅持了從3C到全品類戰略,同時自建倉配一體化的物流體系,打敗了蘇寧、國美等,成就了當前龐大的“京東帝國“。
如果我們將這些汽車人按照市場、技術進行進一步區分的話,結合每家汽車新勢力的打法,李想和李斌是“市場定義技術型“,何小鵬、朱江明則是典型的“技術定義市場型”, 小鵬汽車以科技汽車著稱,何小鵬本人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朱江明則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專業,他造車前是安防上市企業大華股份的CTO,主要負責產品研發和供應鏈管理。
雷軍則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規模化,生態化,喜歡做“大生意”,因此尤爲注重用戶體驗和產品性價。
比較這幾家造車新勢力的市值,截至2025年8月22 日,蔚來汽車美股市值131.80 億美元;小鵬汽車港股市值832億港元;零跑汽車港股市值983億港元;理想汽車港股市值1974.96 億港元,美股市值爲257.55 億美元。
對比之下,理想汽車還是有優勢的,但小鵬汽車和零跑汽車最近勢頭很足。
2、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點讚的“一座橋”
8月初年休,我去了泉州,這是一座千年古城,在經濟、文化方面可圈可點,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橋,它是人們必去的網紅打卡點,它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座橋位於泉州洛陽江的入海口,取名洛陽橋。據記載,它的歷史距今有1000多年,但行人至今仍然絡繹不絕。
這座橋也引起了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注意,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高度評價泉州洛陽橋:“宋代的建築者們已經達到(單孔石樑跨度)實際的極限,如果石樑超過這個長度,就會由於自重而折斷。
洛陽橋的造橋技術何其高超!結合到當前科技創新熱潮,這座橋帶來了啓發意義。
其一,科技創新要解決應用科學的問題。洛陽橋解決了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問題,知名硅谷投資人納瓦爾曾說,應用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引擎。我們的科學技術首先要解決應用的問題。
其二,科技創新要重視價值性。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科技創新,另外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創新的價值,不能爲了競爭,忽略了其科技創新的價值。反觀我們現在的不少科技創新,過於短平快,過於追求經濟價值,科技創新到底是爲誰服務的?
其三,科技創新要尊重自然規律。洛陽橋的建造使用“筏形基礎”“養蠣固基”“浮運架樑”等技術手段,處於入海口,筏形基礎有效避開了海水衝擊,養蠣則可以加固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縫隙,雖然造橋技術高超,但尊重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
其實,每一項科技創新既有其創新性,也有其脆弱性,站在尊重和運用自然規律的維度去構建,它的生命力能更強。
其四,科技創新要有時間性。泉州洛陽橋至今有上千年的歷史,這是一項被時間證明過有價值的科技創新,杭州六小龍破圈,其實很多年前,這些企業已經在做了,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積累,並非現在突出冒出來的;機器人關注度現在很火熱,我還記得,2年前,去調研節卡機器人時,行業那時根本沒有這麼熱。
我們的企業發展前途在於科技創新,但越想做成偉大的企業,越要站在時間的角度去設置自己的座標。
3、如何迴歸汽車的本質?
回到我們當前的汽車行業,有人形容, “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也有人描述,"智能電動車的終極形態,是四個輪子上的 AGI(通用人工智能)";還有人高調聲稱, “我們造車像造玩具一樣,很快,一輛接着一輛”,
到底什麼是汽車?
不管是小米汽車,小鵬汽車,比亞迪、吉利,零跑,蔚來……,每一家企業都創新了一種模式,但最終要爲人類解決出行問題,其遵循的仍然是出行行業的本質規律,不管如何發展壯大,都不應該離開這個本質。
就像洛陽橋一樣,不管是石橋、木橋,玻璃橋,甚至也可以兩個石頭中間一塊木板的小橋,但它要解決的是人類的交通問題。
這兩年,整個汽車行業洗牌進入了深水區,誰能堅持科技創新,誰能解決成本、效率和客戶體驗的問題,誰就能活得更好。
我們從李想的創業經歷可以看到,從創辦泡泡網、汽車之家到理想汽車,每一次選擇恰好踩中了中國每一輪發展階段中的最好賽道,每一次機遇,李想都抓住了,依靠個人努力,加上優質的認知和不斷自我迭代的能力。
理想汽車這輛汽車未來將駛向何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