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AI+製造”=?|K時評
《科創板日報》8月1日訊(記者 徐傑 黃心怡)全球AI領域備受關注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剛落幕,上海抓緊又忙活起來了。
日前,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加快推動“AI+製造”發展的實施方案》。該文件明確,必須把握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的戰略機遇,以AI驅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助力“上海製造”向“上海智造”躍升。
爲什麼這麼快就落地推動“AI+製造”,在筆者看來,這背後有諸多因素的推動,既有產業發展特徵的必要性,也有時間緊迫的要求。
製造業和人工智能可謂是上海當前支撐力最重要的兩個行業,一個是實體經濟的根基,一個新興產業,一個重,一個軟。上海製造業涉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汽車製造、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此前,上海電氣、上汽集團等一批重要的製造業幫助上海打造了“工業立市”,而在如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結合的方式天然是“+”、或“*”,時間是“機不可失”。
作爲中國製造業的橋頭堡,上海製造業基礎雄厚,當前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 4 個萬億級產業集羣,而人工智能方面,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市人工智能規上企業達394 家,規上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增長65%,成爲拉動上海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兩個重要的產業正在相向而行,創造增量。比如,今年2月份,無限光年、國地中心、太保集團、稀宇科技(MiniMAX)、上海儀電、階躍星辰、智己汽車、模速空間、傅利葉等簽訂產業聯合體發展協議。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這份“AI+製造”發展文件還指出,把握輕量化技術新趨勢,着力開發面向垂類領域的工業級智能體,實現“小切口”精準賦能,體現了對製造業需求的深刻洞察。
傳統制造業往往面臨數據碎片化、場景複雜化的問題,而輕量化的AI方案能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實現“小切口”突破,例如在質量檢測、設備預測性維護等細分場景中快速落地。這種精準賦能的思路,避免了“大而全”的盲目投入,有助於企業低門檻融入智能化浪潮。
這份文件還提出傳統制造業與新興製造業的差異化“AI”路徑。傳統制造業要推動生產流程智能化改造,新興製造業重點佈局智能終端等原生賽道。這種“一業一策”的策略,既尊重企業差異,又能集中資源培育新質生產力,爲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方法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曾指出,沒有安全保障,工業互聯網就失去了發展的前提。該文件也強調了工業互聯網安全屏障的建設,凸顯了對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多次強調“要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海這次實施“AI+製造”發展方案也在國家層面“AI+製造”發展探索經驗,助力“上海製造”——“上海智造"——"中國智造”。
當前,我國製造業規模龐大,基礎紮實,總體規模已連續10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時,在產業結構提升、創新驅動、智能化、綠色化方面取得明顯實效。但在關鍵核心技術、智能製造體系、研發創新、數據安全等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間,需要我們不斷完善,最終實現中國製造業最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