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產業園區移師美國?學者:良率與成本恐成隱憂

針對臺美談判,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圖)在結束對美第五輪談判,今天參加行政院會,在會後例行記者會上說明談判進展,針對臺美晶片製造「五五分」,鄭麗君重申團隊從來沒有做出「五五分」的承諾。記者曾學仁/攝影

在臺美談判持續拉鋸,美方希望擴大本土半導體產能,我方則拋出「在美打造產業園區」的構想作爲迴應。對此,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指出,美方資源條件雖具優勢,但要在美複製臺灣科學園區模式,仍面臨工作文化與產業分工的挑戰。

邱達生分析,美國具土地、水電等資源優勢,加上自動化技術發達,適合承接部分下游組裝與低階晶片量產;但若將高階晶片製程硬搬至美國,不僅工資成本高昂,當地勞動文化亦難以配合加班,恐導致良率下降、成本升高,與經濟效益背道而馳。

邱達生建議,應以「比較利益」爲原則,進行臺美供應鏈分工,例如臺灣專注高階製程,美國承接部分低階晶片或組裝產能,透過資源最適配置打造互補性產業鏈,而不是單純複製臺灣科學園區模式,造成產能效率受損。

而這次談判模式,臺灣與日韓亦有所不同。邱達生認爲,日本、韓國主要聚焦「對等關稅」議題,232條款對其影響有限;反觀臺灣同時面對232條款與對等關稅雙重壓力,其中對等關稅,更可能使我國輸美的產品,從平均稅率3.5%飆升至20%以上,即便未來爭取到降低對等關稅,恐怕仍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纔有機會降低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