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科學園區移回美國 本末倒置(洛杉基)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左)、經濟部次長何晉滄(右)召開記者會,鄭麗君稱向美方爭取土地打造「臺灣模式」的類科學園區,引發輿論爭議。(鄧博仁攝)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稱,臺灣計劃輸出「科學園區經驗」,在美國打造「類科學園區」,建立產業聚落;這項「臺灣模式」已獲美方正面迴應。

這位哲學系畢業的前文化部長,對矽谷、科學園區的來龍去脈,真的是完全外行而且無知,纔會提出將臺灣「科學園區經驗」移植回美國作爲關稅交換條件。

我等工科畢業的工程師們,許多都曾經在科學園區工作過。早年孫運璇那個工程師治國的年代,新竹科學園區就是模仿美國加州矽谷而建立的。當年科學園區就曾被稱爲「臺灣矽谷」。

我們從美國學習來的臺灣矽谷/科學園區,如今卻要外銷回去美國矽谷發源地,是不是太搞笑了! 這相當於臺灣故宮乃模仿北京故宮而建,現在卻要將臺灣故宮再「移植」回到北京一樣可笑。

就是因爲許多高科技新創產業都集中在加州聖荷西附近,那附近有柏克萊大學、史丹佛大學、創投公司,因此許多高科技人都選擇在當地創業,部落聚集效應形成日後的「矽谷」。

當時矽谷以研發爲主,半導體生產全靠Intel、德州儀器等美國公司製造。 電子工廠在美國因爲找不到工人願意做單調重複的低薪工作,因此只有小批量樣品生產,大量製造都是外移到海外找代工廠如臺灣鴻海公司等負責代工生產。後來因爲人工價格關係,才逐漸移到中國大陸及印度生產。

現在要在美國複製「科學園區」經驗,根本就是倒因爲果、本末倒置、不可能實現的荒謬構想。因爲美國依然缺乏可以快速小批量試做的生產線以及可以大批量生產的設備及工人,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也都距離百里之外。地產商人出身的川普,要求生產移回美國,高喊「美國製造」,但是實際情況是:產業外移30年後,美國製造已經回不去了!至少三、五年間絕對不可能實現。

根據我多年從事電子產業生產銷售的經驗,我敢拍胸脯保證,在川普任期結束前,他的這個幻夢絕不可能會實現!

臺灣半導體產業能夠成功,是因爲許多配合生產的中小型廠商都可以就近緊急提供材料及設備支援及修復。這種聚落效應,在美國根本無法複製。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川普任期屆滿之前,賴政府的「類科學園區」經驗移植美國計劃,絕對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落得人財兩空、白忙一場。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