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園區本末倒置
(圖/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稱,臺灣計劃輸出「科學園區經驗」,在美國打造「類科學園區」,建立產業聚落;這項「臺灣模式」已獲美方正面迴應。
這位哲學系畢業的前文化部長,對矽谷、科學園區的來龍去脈,真的是完全外行而且無知,纔會提出將臺灣「科學園區經驗」移植回美國作爲關稅交換條件。
工科畢業的工程師們,許多都曾經在科學園區工作過。早年孫運璇那個工程師治國的年代,新竹科學園區就是模仿美國加州矽谷而建立的,而被稱爲「臺灣矽谷」。
就是因爲許多高科技新創產業都集中在加州聖荷西附近,那附近有柏克萊大學、史丹佛大學、創投公司,因此許多高科技人都選擇在當地創業,部落聚集效應形成「矽谷」。
當時矽谷以研發爲主,半導體生產全靠Intel、德州儀器等美國公司製造。 電子工廠在美國因爲找不到工人願意做單調重複的低薪工作,因此只有小批量樣品生產,大量製造都是外移到海外找代工廠如臺灣鴻海公司等負責代工生產。
現在要在美國複製「科學園區」經驗,根本就是倒因爲果、本末倒置、不可能實現的荒謬構想。因爲美國依然缺乏可以快速小批量試做的生產線以及可以大批量生產的設備及工人,材料及零件供應商也都距離百里之外。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聚落效應,在美國根本無法複製。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最後落得人財兩空、白忙一場。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