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編織一條臺北的降溫浪漫廊帶

外國觀光客與陸客喜歡臺灣的巷弄文化,來臺北、臺南、九份、鹿港、望安…無不被那些有歷史感和人性尺度的小巷、小角落、小水井所吸引。

美國賓州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都市設計專家),每次來臺北就自己鑽入各區之後巷中探索。他曾說:「這就是臺北不必和其它城市比較的浪漫。」在共同參與臺北都市空間紋理調查時,走遍大街小巷,我們共築了一個夢–建國及新生高架橋下的空間可再現陽光嗎?

加蓋清溪川上之高架橋,是韓國六十年代朴正熙總統現代化之指標。但這個現代化的「驕傲」市政,到了二○○三年李明博市長決定「開蓋」打掉高架道路,以帶動這條六百多年的古川動脈兩岸之人文、商業與環境新風貌。

自二○○三至二○○五年光速完工,耗資九千億韓圜。雖此建設帶動都市更新,卻也因清溪川原爲市區污水承受體,清淨水源不足而必須自漢江引水,爲此每年維護管理要耗費七百萬美元,此亦成爲另一爭議。

惟當其開蓋後,此貫穿首都中心空間之水道,卻讓市區平均降溫八點六度C,而風廊效益也提高五成,空氣品質變佳,也引入河川溼地生態覆育,成爲觀光熱點。

大臺北都會區中,東西南北向共有三條高架大道(市民/新生/建國),因其建設時期不同,交通效益亦各有異。

就首都長遠發展而言,當我們在談「地下宮殿」全市型滯洪大建設時,似乎也應如李鴻源教授所言,應自大流域系統再來擘畫未來首都盆地之百年韌性基礎建設,惟現階段可有一個浪漫的大臺北廊帶,得以短期間蛻變之?

建國高架橋下空間,於一九八二年李登輝市長任內已裁定設置花市,此亦延續了謝東閔省長照顧花農的政策,迄今已四十三年;核心段之花市、玉市、書市,也已成爲知名的藝術園藝生活廊帶。

惟再檢視,橋下空間老舊、欠缺現代化生活美感,更遑論與倫敦的Chelsea、阿姆斯特丹水岸花市、泰國派克隆、法國尼斯,甚而印度的普曼迪相比。上述花市有全年固定之場域,已成爲全球城市觀光名片。

也因此院長和我們開始編織一個夢(也快二十年了),他說,如果停車問題能逐一解決,力推公共運輸周邊接駁,是否某一段可以轉型爲全年候固定花市,而某幾段也可轉爲藝術家創作工作坊,如東京的「2K540」,成爲首都亮點?

此廊帶與大安森林公園及空總接壤,無論空總未來發展爲何,它甚至可騰出一角落建置一個大溫室,展售臺灣本土花卉,兼蓄市民園藝環境教育場所。

最後更期許新生大排、瑠公圳之接續「開蓋」,暨淡水河流域綠色超級堤防都更之實踐。此對市府力推之熱島降溫政策將有高效益。若再串聯到市民與仁愛林蔭大道,相信這浪漫廊帶,可以在不徵收土地、產官學民智慧協調合作下,爲首都編織出一條具有療愈景觀和美感的幸福浪漫新地標,而它應是可實現的夢。(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