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個罐頭品牌的聯想

日前在北美超市看到一個午餐肉罐頭品牌SPAM,頓時洄游歷史長河裡。

SPAM於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後創立,至今已有八十八年曆史,總銷售量超過九十億罐。SPAM的成分包括豬肉、鹽、水、糖、馬鈴薯澱粉和亞硝酸鈉等,其名稱來自於spiced  ham(添加香料的火腿)。

SPAM是同盟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軍備食糧,從美國輸出超過一億磅。二戰及戰後英國實施配給時,SPAM和其他進口罐頭肉製品在英國隨處可見,讓許多民衆逐漸感到厭煩。

一九七○年首映的英國幽默短劇Spam中,Monty  Python劇團以SPAM爲哏,諷刺SPAM午餐肉無所不在。在小餐館場景裡,顧客點餐時發現幾乎每道主食都有SPAM,想要閃躲都很難。短短三分半的演劇,SPAM一詞至少出現一百多次,主題曲全是SPAM,就連片尾工作人員名字也插入SPAM。

附帶一提,著名荷蘭工程師Guido van Rossum熱愛Monty  Python劇團,故將當年所開發的程式語言命名爲Python。如今,以Python開發的應用軟體圍繞在你我周遭,比SPAM更加風行。

另一方面,一九七一年時,Ray  Tomlinson於網際網路之母ARPANET寄發第一封電子郵件,郵件位址就使用現今仍通行的小老鼠符號@。一九七八年,史上第一封垃圾電子郵件,爲某業務員在ARPANET寄發的電腦型號廣告,引發多數用戶反感。一九九三年,有人在Usenet新聞羣組網路無意間發佈了兩百條訊息,處境相當尷尬。羣組鄉民取笑之餘,一位鄉民將這些訊息稱爲spam,立刻引發共鳴,一炮而紅。

時至今日,垃圾郵件和訊息無所不在、難以避免且重複出現,其疲勞轟炸的景況,像不像當年幽默短劇Spam所諷刺的呢?這也難怪spam如今已成爲垃圾郵訊的同義詞,可當名詞或動詞,甚至還衍生spamming(垃圾郵訊發送)、spammer(垃圾郵訊發送者)、spambot(垃圾郵訊機器人)等字詞。

其實罐頭食品可長期保存,且方便取用,在生活中有其存在優勢。當今網路多倍速時代,我們常常需要快速發文及迴應,使得各式各樣的「罐頭模板」已成爲數位日用品。儘管相當便捷,但它們往往缺乏個性和深度,某些情境甚至流於形式,故套用時仍得融入巧思纔不至於適得其反。

「罐頭簡訊」是常備的簡短訊息,例如「祝您生日快樂,天天開心!」

「罐頭笑話」是看似「老掉牙」,卻仍能引起共鳴的網路笑話,例如「爲什麼罐頭不喜歡派對?因爲它總被晾在一旁。」

「罐頭表情包」乃反覆使用的表情圖案,例如社羣網路上常用的貼圖。

「罐頭回應」往往指那些機械式、沒有太多創意或情感的迴應,例如自動客服系統常見的無感制式迴應「我們深感遺憾…」

「罐頭標題」是爲了吸引讀者點擊而設計的標題,例如媒體窮追猛攻的主角終於「四字迴應」了,大家好奇哪四字,點進去一看竟是「不予置評」。

罐頭模板何其多,常見的還有「罐頭評語」、「罐頭內容」、「罐頭文章」、「罐頭故事」、「罐頭音樂」、「罐頭橋段」…。祝福大家開罐暢快豐收!(作者爲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