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壇27日登場/工研院 AI 策略長餘孝先:AI 落地 催動產業革新

工研院AI策略長餘孝先。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AI策略長餘孝先表示,AI在近十餘年來的幾波重大突破發展下,已經過了需要宣導應用價值的階段,進入百工百業、從企業到個人都能採用的蓬勃發展期。伴隨DeepSeek今年初橫空出世,爲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在改變產業生態系之際,同步加速應用面及普及度。

迎接AI黃金十年,經濟日報將於27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辦2025科技論壇「開啓AI新紀元」。本論壇由經濟日報主辦、協辦單位爲中華電信(2412),工研院、資策會、日月光集團、玉山銀行、凱基金控。

餘孝先將出席論壇,並以「AI完美落地 推動產業新氣象」爲題,發表專題演講。

餘孝先指出,近十餘年來AI發展的重大突破節點,首先在於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Geoffrey E. Hinton)教授,在2012年間發展出基於卷積神經網絡(CNN)的AlexNet,在影像辨識上展現出驚人的成果,在辛頓持續努力下,深度學習開始被社會大衆關注。

2017年則是從影像辨識進展到可對話Transformer演算法架構,應用面更生活化進步。2022年ChatGPT問市,是基於Transformer的應用上重大突破。再到2025年DeepSeek優異表現,算是最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觀察這十餘年的AI發展,餘孝先認爲可歸因爲三大面向:首先是「演算法的進步」,包括從辛頓的AlexNet模型,到Google的Transformer架構,再到OpenAI的ChatGPT,以及DeepSeek。其次爲「資料量的大幅增加」,最後是「算力提升」。

餘孝先指出,DeepSeek的創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聚焦追求運算效率而非擴增運算資源,故其訓練成本僅爲ChatGPT的幾十分之一,開啓嶄新思維。日後AI的進步,不再全仰賴於花大錢買設備,才能推升生成式AI的效能。

其次是DeepSeek採用開源策略,將模型參數與架構公開,允許任何人在MIT授權條款下自由使用、修改甚至商業應用。而使用者門檻因而降低,將加速應用及普及度,進而改變產業生態。

工研院在2015年即提出發展AI三大策略,包括「產業AI化」、「AI產業化」以及「AI平民化」,至今仍適用。AI已進入落地階段朝爲百工百業、甚至個人使用大步前行。

其中,最爲成功的發展案例,是工研院研發的對話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技轉程曦資訊,其再衍生成立「人工智能」公司,專攻線上客服市場,在臺灣的銀行業市佔率相當高。

點我報名

點我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