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技論壇/工研院 AI 策略長餘孝先:迎 GenAI 浪潮 提升績效

工研院AI策略長餘孝先。記者陳正興/攝影

工研院AI策略長餘孝先昨(27)日表示,生成式AI(GenAI)快速發展,已經穿透到各行各業中,建議企業要迎上這波GenAI的浪潮,趕快採用生成式AI,以助力提升工作的質與量。工研院已經在多項業務領域、與通用事務上,積極導入GenAI來提升營運績效。

餘孝先昨天出席2025科技論壇「開啓AI新紀元」,以「AI完美落地 推動產業新氣象」爲題發表主題演講。

餘孝先指出,AI第一次出現於1956年,迄今已有69年之久,歷經了多項演變,初期思維是要讓電腦有邏輯推論能力,專家系統就此誕生。1980年代機器學習成型,成爲AI的一個次領域。讓電腦有學習能力,最爲人知的是IBM深藍在西洋棋賽中打敗人類獲勝。

2010年之後的技術突破,讓AI進入爆發性成長期,電腦用人腦方式學習的深度學習,開始進入實際生活及產業應用層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爲2016年AlphaGo打敗了世界圍棋冠軍。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Hinton),也在該時期於影像辨識上,展現出驚人的成果。

餘孝先表示,深度學習可分爲兩個發展歷程,首先是2010年至2020年,這段時間將深度學習應用在鑑別式AI,主要應用於人臉辨識、指紋辨識及產品瑕疵檢測等。

而自2020年以來的五年,重大突破是將深度學習應用在生成式AI,可以生成文字、圖像、音樂、影片,乃至於程式碼、設計等等。

他提到,生成式AI對產業的影響,可穿透到各行各業中,以資料生成重塑各產業樣貌。觀察會造成四個面向的影響,首先是生產力變革,運用生成式AI可讓質與量雙雙提升。其次,解放創造力,成爲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得力助手。

第三,顛覆產業生態。以OpenAI的影片生成工具Sora爲例,可根據文字指令創建足以亂真視訊,遠比傳統的影像拍攝大幅節省成本。最後,則是衍生風險控制議題。

因此,餘孝先建議企業要趕快採用GenAI,他舉工研院爲例,說明導入GenAI提升營運績效的案例。同時,他並認爲培育員工駕馭AI是最好的投資;並可找到業務發展機會。由於AI發展的變化太快,必需觀察變化、敏捷因應。

餘孝先並且分享工研院資通所協助臺化,以AI製程參數優化提升生產效率的案例,平均提升2.5%生產效率,相當於節省3.01%原料及能源耗用,在三塔純化站節能蒸氣耗用量2.96%,一年省約500多萬元,若全廠導入每年將可節省一座臺北101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