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市滿六週年,從改革“試驗田”邁向科創“新高地”

2025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滿六週年,不僅使科技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活水”的精準滴灌,也爲投資者分享中國“硬科技”紅利創造了機會。

六年前,科創板應時代之需而生,承載着推動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的使命。六年後,科創板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589家企業上市,總市值超7萬億元,其中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進口替代及自主可控;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

“基於科技創新企業的真實訴求,科創板通過精準的制度設計,將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要素深度串聯,加速了技術、資本、人才的高效流動與整合,推動產業生態邁向‘集羣共進’。”華泰聯合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禹表示,制度創新讓資本市場的“活水”得以精準滴灌科技攻堅的關鍵領域。

站在新起點,科創板迎來新一輪深化改革,“1+6”政策舉措落地,未來又將呈現哪些新變化和新機遇?國泰海通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健表示,科創板新政在進一步聚焦“硬科技”,爲科技創新企業開闢專屬通道的同時,兼顧投資者保護,持續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精準度,標誌着我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企業進入了系統化、精準化的新階段。

研發投入強度領跑A股

從首批25家拓荒者,到如今589家公司集結。經過六年的發展,科創板已成爲中國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推動了中國科技產業飛速發展。

589家上市公司主要分佈於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結構佈局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相契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公司佔比超八成。

其中,集成電路上市公司達120家,涵蓋芯片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生物醫藥公司110餘家,匯聚了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等多個細分領域;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公司超過120家,涵蓋航空航天、工業機器人、工業母機、軌道交通等多個重要產業鏈及生產環節。

在產業鏈集羣協同發展的背後,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的強度持續加碼。2019年~2024年,科創板公司六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超過7000億元,其中2024年研發投入金額達到1681億元,是2024年板塊歸母淨利潤的三倍多,同比增長6.4%,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爲12.6%,遠高於其他板塊(滬主板、深主板、創業板分別爲2.7%、3.33%、5.3%)。

在高研發投入之下,科創板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新進展、新突破。比如,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進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餘項產品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創性產品。

“在科創板上市,對公司而言是里程碑式的跨越,上市以來,公司深切感受到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的動力。上市後,公司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爲技術研發和前沿探索注入了源頭活水。”中控技術(688777.SH)董事長、總裁崔山稱。

拓荊科技(688072.SH)董事長呂光泉也說,登陸科創板是該公司發展的“加速器”,上市前,拓荊科技面臨研發投入大、資金需求緊張的挑戰;上市後,藉助科創板平臺與資本市場支持,該公司突破了發展瓶頸。

另一方面,科創板放寬了市場準入,設置了多套上市標準,支持了54家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1家轉板企業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業在上市後實現盈利並“摘U”。

澤璟製藥便是科創板首家以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在科創板諸多創新政策的支持下,公司使用募集資金,加快推進公司新藥項目的研發,全面佈局新藥產業化、商業化銷售和國際化合作等領域,已實現3個新藥產品獲批上市銷售。”澤璟製藥-U(688266.SH)董事長、總經理盛澤林稱。

除了上市公司,參與其中的機構也深感,在科創板的推動下,中國科技創新加速突圍。金浦智能總裁田華峰對第一財經稱,自從科創板設立以來,在技術、資本、政策的三螺旋驅動下,科技創新的生態更加完善,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大幅度提升,中國的硬科技產業迎來了全面的爆發和突破。

國泰海通證券業務總監、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總裁鬱偉君也稱,開市六年來,科創板不僅是對資本市場融資平臺的簡單豐富,更是科技創新的加速器,通過制度突破和資源集聚,有效推動了我國科技產業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躍升。

當然,中國在覈心算法、關鍵技術等基礎研究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資本支持科技創新仍存在一些堵點。對此,國聯民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總裁張明舉建議,通過科創板、北交所的差異化制度,強化對“硬科技”屬性的實質性審覈,避免資本流向“僞創新”項目;對諸如工業軟件等“剛需領域”給予特別支持。

投資吸引力增強

作爲中國科技資產的承載地,這些年來科創板也爲投資者分享中國科技紅利創造機遇。

從科創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來看,2019年底~2024年底,科創板平均市盈率分別爲74.36倍、94.63倍、71.64倍、44.24倍、35.47倍、40.94倍,2025年7月21日的平均市盈率爲52.35倍。

也就是說,科創板的平均市盈率在2020年底達到最高之後,逐步下降,到2023年底觸底反彈,2024年以來估值持續提升。

有券商分析師認爲,科創板估值提升,是政策扶持、併購重組、行業驅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上,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出臺諸多利好政策,如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還通過註冊制等資本市場制度創新,吸引大量高成長企業上市;科創板新增的100餘單併購交易均爲具備協同效益的產業併購;行業層面,半導體、生物醫藥等行業發展迅猛,相關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提升,拉高板塊估值。

與此同時,科技股估值邏輯是否生變也成爲市場的一大關注點。在業內看來,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結構轉型背景下,科技股估值邏輯正從以淨利潤、PE等短期盈利指標爲主導,轉向錨定技術價值,這一轉變由產業階段演進、政策支持及資本耐心提升驅動,具體通過研發強度、技術稀缺性、商業化潛力、技術演進效率、生態綁定深度五大維度指標衡量,最終以“短期研發強度、中期稀缺性與效率、長期生態綁定”的三階模型評估技術價值,其終極驗證仍在於訂單落地。

另一方面,科創板指數化投資新局面正加速形成,成爲A股指數化投資比例最高的板塊。科創板系列指數跟蹤產品規模近2500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境內外跟蹤產品規模超1800億元。

科創板公司還通過分紅、增持回購等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現金分紅方案,合計分紅總額達386.82億元,其中,超29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2024年以來至2025年7月15日,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購、增持方案,合計金額上限近380億元;91家次公司利用專項貸款實施回購、增持,合計金額上限近120億元。

在此背景之下,耐心資本也持續壯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賬戶數超過7.7萬戶,全部機構投資者持倉佔比超六成;基金類投資者持有科創板市場總市值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37%,佔比超兩成;滬股通、QFII、RQFII等境外專業機構投資者持倉佔比超過3%,社保、保險、年金等長線基金持倉佔比均超過4%,2025年一季度內,上述兩類機構持倉佔比均有所增加,“長錢長投”趨勢逐漸增強。

國聯民生證券董事長、總裁葛小波表示,在政策與產業協同驅動下,科創板的中長期投資價值正逐步顯現。科創板通過大力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科技型企業股債融資、併購重組,不斷豐富指數及產品體系供給,加大對社保基金、保險資管等機構的吸引力度,吸引更多“耐心資本”進入。

“與此同時,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關注持續提升,未來科創板也將吸引更多的國際長線資本。”國聯民生證券董事長、總裁葛小波稱。

申萬宏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健也稱,未來隨着科創板制度的完善,將有越來越多的優質科技創新企業直接選擇在境內上市或境內境外多地上市,讓我國投資者直接分享中國科技創新的紅利。

從改革“試驗田”邁向科創“新高地”

六年來,科創板從理念創新到機制實踐,着力構建與科創企業成長特徵相匹配的制度體系與市場生態。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站在新起點,科創板迎來新一輪深化改革。6月18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推出科創板“1+6”政策舉措。“1”即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吸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6”即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包括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7月13日,相關配套規則正式落地。

“設立科創板成長層、重啓第五套上市標準等政策,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助力加快技術研發和創新產品商業化,使資本市場更好適應科技型企業盈利週期長、研發投入大的特點。”呂光泉稱。

海光信息(688041.SH)總經理沙超羣也表示,隨着“科八條”“1+6”等改革舉措落地,監管政策正向激勵持續強化,爲科技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技術協同創新以及加速產業整合,提供了有效指引和制度保障。

“科創成長層將重點服務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對未盈利上市公司進行差異化統一監管,兼顧了發展和安全,體現了我國資本市場日益增長的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是國家堅定支持科技創新的關鍵一招。”招商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達稱。

在科創板新政之下,投行也深感面臨機遇與挑戰。國金證券副總裁廖衛平對第一財經稱,新政之下,投行會更多關注和挖掘未盈利上市項目,科創板未盈利企業佔比將提升,傳統估值模型面臨挑戰,對券商估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那些長期以來深耕行業並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的券商,將會在科創板的新制度和新實踐中勝出。

從投資者角度而言,華泰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陳天翔認爲,科創板新政豐富了投資組合,更好滿足投資科技創新領域的需求,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集中管理便於投資者更好識別風險,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展望未來,市場也對科創板的後續發展存有諸多期待。

崔山期待,科創板能持續優化對科技企業的支持機制,在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更精準的賦能,進一步暢通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助力更多企業實現技術突破。“相信隨着改革的深入,科創板將培育出更多引領全球的科技創新企業,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他稱。

“我們也期待科創板改革能進一步優化未盈利企業的持續監管機制,豐富多樣化的再融資工具,強化對長期研發型企業的估值引導,提升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耐心與韌性。”百利天恆(688506.SH)董事長朱義說。

呂光泉期待,科創板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對科技企業的估值定價機制,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讓真正的硬科技企業獲得更精準的資本支持;吸引更多優質科技企業上市,加速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改革“試驗田”成長爲發展“示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