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市6週年丨從“試驗田”成長爲“示範田” 萬億融資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經實習記者 孫汝祥 記者 夏欣 北京報道

2025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6週年。

6年來,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由首批掛牌上市的25家增至589家,IPO及再融資募資金額超1.1萬億元。

目前,超八成科創板公司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公司,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進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餘項產品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作爲改革“試驗田”,科創板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爲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鑑。

有專家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總結道,科創板開市6週年以來,最大的成就是構建了一個以“硬科技”爲核心的資本市場平臺,推動了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同時,科創板推動了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起到了示範作用。

展望未來,專家與科創板公司高管皆期待科創板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建設,持續推進深化改革,從改革“試驗田”成長爲“示範田”。

聚焦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

6年前的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掛牌上市,科創板開市。

“科創板開市6週年以來,最大的成就是構建了一個以‘硬科技’爲核心的資本市場平臺,推動了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優質科創企業上市,提升了市場活力和競爭力。”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記者表示,通過註冊制改革,大幅降低了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

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589家,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

公司上市後,呈現了良好的成長性。以2019年爲基數,近5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9%和9%。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中,已有22家未盈利企業在上市後實現盈利並“摘U”。

20家適用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中,已有19家公司自研的45款藥品/疫苗獲批上市,其餘1家公司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受理;16家公司營收超過1億元,其中4家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2018年以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推出的1類新藥數量約佔同期國產創新藥獲批總數的12%,日益成長爲我國醫藥創新的中堅力量。

相關行業專家認爲,科創板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硬科技”企業,建立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制度、靈活便捷的股權激勵制度和市場導向的併購重組制度,板塊定位和制度設計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就此意義而言,科創板建設這6年已成爲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的一大亮點。”前述專家表示。

對科創板的助力,“硬科技”企業也有很深的認同感。

“海光信息(688041.SH)在芯片市場取得的長足發展,離不開科創板平臺的長期賦能。”海光信息總經理沙超羣說,科創板爲科技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資本市場環境。得益於科創板豐沃的投融資土壤以及政策工具箱,海光信息近年來不斷在公司治理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經營能力上取得顯著進展。

“作爲註冊制改革的先行者,科創板改革進一步加大了對於優質未盈利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顯著提升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包容性與支持力度。”百利天恆(688506.SH)董事長朱義說,“百利天恆在尚未盈利階段即實現上市,得益於制度突破,爲我們聚焦腫瘤治療領域創新藥物的研發、推動和跨國藥企的國際化合作提供了關鍵支撐。”

“對拓荊科技(688072.SH)而言,登陸科創板是公司發展的‘加速器’。”拓荊科技董事長呂光泉表示,上市前,拓荊科技作爲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領域的開拓者,面臨研發投入大、資金需求緊張的挑戰;上市後,藉助科創板平臺與資本市場支持,公司突破了發展瓶頸,駛入成長快車道,上市首年就實現盈利,且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據上交所介紹,科創板重點服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公司佔比超八成。

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形成示範和集聚效應,推動構建以行業“鏈主”爲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矩陣式產業集羣。

與此同時,一批科創板公司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正加快佈局。

以集成電路爲例,科創板集成電路上市公司達120家,涵蓋芯片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匯聚了中芯國際(688981.SH)、中微公司(688012.SH)、滬硅產業(688126.SH)等行業龍頭,逐步形成鏈條完整、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推動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化水平。

例如,中芯國際科創板IPO一次性募集資金達532億元,極大地支持了創新研發和擴產,同時牽引、帶動一批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設計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如果科創板再晚幾年推出,我國集成電路領域被‘卡脖子’的問題將更加突出。”行業專家如是說。

科創板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其持續加大創新要素投入力度。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總額達1680億元,是板塊淨利潤的3倍多。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爲12.6%,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其中107家公司連續3年研發強度超20%。

就研發效果而言,35家科創板公司在細分行業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國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國前五。37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65家公司被評爲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50家公司主營產品被評爲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合計(去重後415家)佔板塊公司總數71%。138家次(81家)科創板公司牽頭或者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

截至目前,科創板公司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公司發明專利達到216項。三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八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進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餘項產品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科創板推動了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起到了示範作用。”田軒表示。

上交所指出,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有效發揮改革“試驗田”功能,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首發上市確立多元包容上市標準,探索制定並不斷完善科創屬性指標,把好入口關。再融資精簡優化發行條件,縮短審覈及註冊時限,建立小額快速融資制度,大大提高了公司融資的便利性。併購重組方面,完善重組認定標準,調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定價機制,作出更市場化的制度安排。股權激勵方面,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優化激勵對象範圍、授予規模和價格限制,靈活性、包容性大大增加。股份減持方面,創設詢價轉讓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完善股份減持制度。

“通過科創板改革試點,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爲創業板、主板等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鑑。”行業專家指出。與此同時,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改革的落地,爲2019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修訂,特別是其中註冊制條文的最終確定提供了實踐基礎,加快了修法進度;由此,進一步帶動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取得突破和基礎制度持續完善,包括刑法修正案(十一)及虛假陳述司法解釋等相繼出臺,中國版證券集體訴訟制度(特別代表人訴訟)、欺詐發行責令回購等制度率先在科創板推出。

繼2024年6月發佈“科創板八條”後,2025年6月證監會又發佈了《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沙超羣表示,隨着“科創板八條”“1+6”等改革舉措落地,監管政策正向激勵持續強化,爲科技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技術協同創新以及加速產業整合,提供了有效指引和制度保障。

“作爲科創板改革的受益者,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看到更多普惠實用的政策工具支持,也衷心期望科創板‘硬科技底色’歷久彌新,爲中國科技企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沙超羣說。

呂光泉則期待進一步優化對科技企業的估值定價機制,拓寬長期資金入市渠道,讓真正的硬科技企業獲得更精準的資本支持。吸引更多優質科技企業上市,加速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改革“試驗田”成長爲“示範田”。

展望未來,田軒表示,期待科創板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制度改革,優化上市標準,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強化對“硬科技”屬性的精準支持,特別是在分層機制精細化方面,對科創企業形成全週期服務體系,爲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支持。通過多層次的融資工具(如定向可轉債、併購基金等)爲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促進跨境技術合作,打造國際化創新生態圈,助力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更有利地位。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