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六週年“再出發”:持續制度創新領跑資本市場改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2025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六週歲的生日。
作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和科技創新的核心樞紐,科創板六年來持續推動制度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爲全球矚目的“硬科技”企業聚集地。
截至2025年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589家。
六年多來,上交所堅守科創闆闆塊定位,深化各項制度機制創新,改革效應不斷放大。特別是“科創板八條”發佈實施一年來,科創板改革“再出發”,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
六年耕耘,科創板持續引領制度創新。
今年6月,“1+6”政策措施發佈,統籌推進投融資綜合改革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加快構建更有利於支持全面創新的資本市場生態,揭開科創板新一輪改革序幕。
中信建投證券董事總經理董軍峰在受訪時表示,在科創板邁入“六年之期”的當口,設立“科創成長層”及配套六項改革,標誌着我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企業進入“精準滴灌”新階段。
IPO募集資金超9200億元
科創板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硬科技”企業,建立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制度、靈活便捷的股權激勵制度和市場導向的併購重組制度,板塊定位和制度設計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市場人士普遍認爲,科創板建設這六年已成爲資本市場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的一大亮點。
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589家,IPO募集資金9257億元,再融資募集資金1867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公司上市後成長性良好,以2019年爲基數,近5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9%和9%。
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中,已有22家在上市後實現盈利並“摘U”。20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中,已有19家第五套公司自研的45款藥品/疫苗獲批上市,其餘1家公司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受理;16家公司營收超過1億元,其中4家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2018年以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推出的1類新藥數量約佔同期國產創新藥獲批總數的12%,日益成長爲我國醫藥創新的中堅力量。
“科創板八條”對企業的支持作用顯著,自發布以來,科創板新上市16家公司,IPO募集資金149億元,覆蓋半導體、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新興領域,其中12家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恆玄科技(688608.SH)總經理趙國光向記者表示,“科創板八條”作爲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自發布以來,通過優化制度機制、調整市場準入標準、加強全鏈條監管等多維度舉措,爲科技創新企業創造了更優的發展環境。公司在科創板上市近5年,業績不斷創新高,也陸續入選了“科創50”等重要指數,公司市場關注度提升,也得到了更多長期投資人的認可。公司也會踐行“以投資者爲本”的上市公司發展理念,推動上市公司持續優化經營、規範治理和積極回報投資者。
重點產業鏈形成集聚效應
科創板重點服務的戰略新興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公司佔比超八成。經過六年的培育,科創板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鏈形成示範和集聚效應,推動構建以行業“鏈主”爲引領、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矩陣式產業集羣。
以集成電路爲例,科創板集成電路上市公司約120家,涵蓋芯片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軟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匯聚了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硅產業等主要行業龍頭,逐步形成鏈條完整、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推動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化水平。
“我們一直在高端半導體設備領域深耕發展,在2022年上市時,公司業務初具規模,尚處於未盈利狀態。上市後,藉助科創板平臺與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公司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上市首年即實現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續增強。”拓荊科技(688072.SH)董事長呂光泉近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以中芯國際爲例,公司科創板IPO一次性募集資金達532億元,極大地支持了創新研發和擴產,同時牽引、帶動一批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設計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科創板公司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正加快佈局。
研發投入是板塊淨利潤3倍
科創板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加大創新要素投入力度,2024年全年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680億元,是板塊淨利潤的超3倍。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爲12.6%,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其中107家公司連續3年研發強度超20%。
據統計,35家科創板公司在細分行業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國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國前五。37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64家公司被評爲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50家公司主營產品被評爲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合計(去重後415家)佔板塊公司總數71%。
此外,138家次(81家)科創板公司牽頭或者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等重大獎項。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公司發明專利達到216項。3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超8成公司核心產品瞄準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餘項產品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控技術(688777.SH)董事長崔山告訴記者,“中控上市後研發投入更堅決了,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的步子邁得更快、更穩,近年來我們聚焦工業AI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工業AI應用技術創新研發及技術驗證,打造有競爭力的工業AI產品和解決方案,構築國際領先的工業AI核心技術優勢。同時,優化的再融資和併購規則,讓我們能更靈活地配置資源,爲戰略佈局添磚加瓦。”
暢通“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
資本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既要維持投資與融資、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平衡,又要促進科技、產業、資本、人才的優化配置和良性循環。科創板的推出,對於暢通“科技-產業-資本”循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吸引人才方面,科創板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熱情。超6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爲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3成公司實際控制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近3成公司實控人擁有博士學位,近4成科創板上市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在引導資金方面,科創板帶動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風氣,約9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
在二級市場投資方面,科創板已形成了由寬基、主題、策略等指數構成的指數體系,目前指數數量已達到29條,境內外跟蹤科創板指數的產品達到161只,合計規模近2600億元,其中科創50指數跟蹤產品規模超1800億元,已發展爲境內“硬科技”投資首選的旗艦指數。
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面,科創板公司踐行“以投資者爲本”理念,多種方式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成果。科創板2024年1月率先提出“提質增效重回報”倡議,今年有509家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佔比近9成。超6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年度累計分紅總額388億元,超29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2024年中期分紅111家,創歷史紀錄。
2024年以來,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購、增持方案,合計金額上限近380億元;91家次公司利用專項貸款實施回購、增持,合計金額上限近120億元。
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有效發揮改革“試驗田”功能,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首發上市方面,確立多元包容上市標準,探索制定並不斷完善科創屬性指標,把好入口關;再融資方面,精簡優化發行條件,縮短審覈及註冊時限,建立小額快速融資制度,大大提高了公司融資的便利性;併購重組方面,完善重組認定標準,調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定價機制,作出更市場化的制度安排;股權激勵方面,創設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優化激勵對象範圍、授予規模和價格限制,靈活性、包容性大大增加;股份減持方面,創設詢價轉讓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完善股份減持制度。
市場人士普遍認爲,通過科創板改革試點,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爲創業板、主板等存量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鑑。
去年以來,科創板制度創新仍在持續進行中。“科創板八條”發佈後,陸續制定或修訂發佈20項制度規則,圍繞發行承銷、股債融資、併購重組、持續監管等方面,着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包容性與適配性,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積累經驗、創造條件。2025年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吳清宣佈繼續充分發揮科創板示範效應,加力推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科創板的創新改革,將持續推動科技金融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有效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支持優質未盈利科創企業快速成長,爲我國科技創新生態的繁榮注入強大活力,爲中國從製造大國、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築牢金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