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新動向:地方債市場持續領跑,科創債與跨境融資迎新機

近期,中國債券市場呈現出多維度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地方債規模持續擴大,截至5月末存量餘額已突破51萬億元,成爲國內債券市場的第一大品種。與此同時,綠色債、科創債等新興債券品類快速增長,爲經濟高質量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別是科創債及債券科技板的推出,爲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爲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遇。

另一方面,隨着銀行掛牌存款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存款搬家”現象越發顯著,居民財富配置正從傳統存款轉向銀行理財、保險、基金等多元化金融產品。這一趨勢在低利率、低波動的市場環境下尤爲突出,投資者對穩健、高性價比以及更高收益的投資策略需求日益增長。

在此背景下,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4期以“雙循環格局下的債券市場投資與創新發展”爲主題,邀請市場各方參與者對債券市場的新動向、投資策略以及海外融資環境的變化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爲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引。

債市的三大新動向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持續發展,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其中,地方債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債券品類快速增長,同時中資企業在東南亞的人民幣債券融資環境也在持續優化,這三大趨勢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債券市場品類來看,地方債佔據了龐大的規模。截至5月末,地方債存量餘額已突破51萬億元,穩居中國債券市場第一大品種的位置。地方債在促進發展、拉動內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總部副總經理王桂指出,今年中央政府已陸續下達全年地方債發行額度。據初步估算,今年新增地方債供給將超過10萬億元。近年來,廣東、深圳、海南等地紛紛赴港澳地區面向境外投資者發行債券,全國36個地區也積極面向櫃檯市場發行債券,投資者的地域範圍和類型不斷拓展。

隨着債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綠色債券和科創債券等新興品類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近期,央行與證監會聯合推出了債券科技板,更是爲經濟的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澤智談到,科創債及債券科技板的推出爲市場帶來新機遇。鑑於科創企業特性,債券投資人尤其關注其信用風險與未來償債能力。企業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風險特徵和償債能力各異,投資人需全面評估其經營、財務、技術發展等狀況。

在科創債領域,投資者最爲關注的是企業信用風險。吳澤智認爲,高質量的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的核心要素。科創企業應當提供全面、準確且及時的信息,涵蓋技術研發進展、市場前景以及財務數據等方面,從而幫助投資者更精準地評估風險與收益。此外,若企業能夠積極採取有效的徵信措施,例如引入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或建立信用增進機制,將更有助於其贏得市場的認可與支持,進而提升債券的市場吸引力。

談及中資企業在東南亞的融資環境,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楊瑞琪表示,很多企業去東盟設廠投資,需要以人民幣支付中國母公司設備。如果在當地發行了人民幣債券拿到人民幣融資,則便於進口中國的生產設備。很多東南亞商業銀行擁有大量人民幣存款,因人民幣在境外的收益率相對穩定,價格合適,所以當地銀行很樂意進行投資。

楊瑞琪指出,中資企業在東南亞的融資環境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人民幣債券發行方面。許多中資企業在東盟設立工廠時,需要從中國母公司進口設備,而這些設備的支付通常以人民幣結算。如果企業在當地發行人民幣債券獲得融資,就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支付,從而避免了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這對母公司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人民幣在東南亞的使用日益廣泛,當地金融機構,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持有大量人民幣存款。楊瑞琪指出,這些機構通過人民幣債券市場(如債券通)積極參與中國國內債券市場的投資。由於人民幣在境外的收益率相對穩定且價格合理,當地銀行對投資人民幣債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低利率環境下的三種配置策略

隨着銀行掛牌存款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存款搬家”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浦銀安盛基金副總經理汪獻華表示,近期關於利率下調導致存款流向債券資管產品的討論,其內在關係並非簡單的此消彼長,實際情況更爲複雜。

數據清晰地反映了這一複雜性:2000年至2024年間,貨幣基金規模從4.8萬億元增長至9.8萬億元,增加了5萬億元。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我國存款總量已達160萬億元。這表明,在居民財富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單一的存款配置已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理財需求。

汪獻華指出,居民財富配置正經歷深刻轉型,逐步從傳統存款轉向銀行理財、保險、基金等多元化金融產品。這一趨勢伴隨着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年輕一代正成爲市場主力,他們對互聯網金融和非銀金融產品接受度更高,更傾向於通過多元渠道管理財富。

在當前及未來可能持續的低利率、低波動的市場環境下,汪獻華認爲投資機會可從三個方向找尋。

對於追求穩健的普通投資者,聚焦於短久期產品是剛需策略,例如銀行存單和短期融資債券,這類產品風險低、波動小,能滿足類儲蓄的投資需求。

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則可關注創新策略下的高性價比債券,如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科創債和綠色債券,其融資需求旺盛且供給充足,存在獲取溢價空間的可能。

尋求更高收益的投資者,則可以考慮突破策略,配置“固收+”產品,這類策略通過組合國債、金融債等傳統債券,搭配可轉債、REITs、優先股等帶有權益屬性的工具,旨在控制波動的同時爭取提升收益。

目前,國內債券市場回報率相對較低,資金出海投資也成爲一種選擇。楊瑞琪立足東南亞銀行的視角,分享了當地債券市場的情況。他指出,年前新加坡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在4%左右,但現在已經降到2%左右,從資本投資角度有比較大的收益。印尼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在匯率、美元關稅的影響下壓力很大,非常歡迎境外投資者去投資當地國債,並允許境外投資者做外匯套期保值以對衝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