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改革新政加速落地 市場三大影響將顯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6月18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佈,將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

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涉及:設置科創板成長層;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等內容。

同時,吳清提到,證監會將進一步強化股債聯動服務科技創新的優勢;更大力度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資本市場生態。

此外,圍繞金融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人民銀行亦釋放了資本市場制度紅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可能帶來三方面的影響:一是隨着政策落地,科創板市場投融資生態將進一步優化;二是利好券商投行、PE直投業務發展;三是有助於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力。

進一步優化科創板市場投融資生態

萬聯證券研究所負責人、宏觀首席分析師徐飛認爲,隨着證監會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新設科創板“科創成長層”,將進一步豐富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助於資本市場更加精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徐飛指出,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新政策措施加強科技創新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有效協同,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促進科技、資本、產業良性循環,加大對處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有助於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資本市場生態,促進我國科技企業做大做強。

從細節來看,財通策略李美岑團隊指出,板塊分層一方面有利於投資者分辨企業風險和成長性、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未盈利企業入市的阻礙、支持新興企業融資。同時,IPO+再融資門檻調整能夠幫助有技術但缺資金的企業儘早獲得上市融資支持,並在上市後未盈利階段保持支持力度。

此外,完善科創投資工具端,將進一步打通科技企業的投融資兩端,促進中長期資金向新質生產力企業集聚。

開源證券非銀金融團隊表示,設置科創板成長層有利於爲增量制度改革提供更可控的“試驗空間”,可以試點一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舉措;有利於對未盈利科技型企業集中管理,便於投資者更好識別風險,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強制在股票簡稱後加“U”標識+專項風險揭示書)。

利好券商投行、PE直投業務發展

在開源證券非銀金融團隊看來,科創板“1+6”政策是資本市場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舉措。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高效配置,推進重大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加快產業化落地和市場應用推廣,進而擴大有效需求,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實現路徑。證券公司作爲中介機構,落實好自身“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的前提下,業務發展受益於資本市場改革政策。

該團隊分析,2025年1月—6月(截至6月18日)IPO項目共有48單(2024年同期41單),IPO承銷規模358.6億元,同比增加21%,其中科創板7單(2024年同期7單),IPO承銷規模56億,同比下滑33%,政策落地後,科創板IPO邊際放鬆,利好券商投行、PE直投業務發展。

廣發證券非銀金融團隊亦指出,強化股債聯動服務科技創新的優勢,將打開券商服務科技創新的業務空間。同時,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有望推動一級市場回暖及券商投行資本化業務創新發展。

新興科技有望成投資主線

申萬宏源策略團隊認爲,本次陸家嘴論壇以深化科創板改革爲重點,重在加強融資功能,疊加鼓勵併購重組與A股一級市場創投拐點形成共振,已經初步演繹的國內AI、具身智能、新消費和創新藥都還有巨大的產業趨勢發酵空間。A股市場長期敘事的變化在不斷增強。

具體而言,在中泰證券策略首席徐馳看來,今年以來政策層對於民營科技板塊支持力度上升。“鼓勵民企龍頭做大做強”導向下,港股科技龍頭或最爲受益,或形成2025年主線行情。

同時,徐馳指出,隨着各項資本市場政策推出,2025年資本市場或反覆活躍,券商板塊或有所受益。

李美岑團隊分析,穩增長+調結構時代,科創板承擔了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任務,也匯聚了領跑國內甚至全球的科技先鋒。其建議,國產替代鏈條關注半導體、新材料、信創等兌現成長能力,出海鏈重視創新藥突破、新能源等優勢。

從中期維度看,國泰海通研究團隊認爲,人民幣國際化改革與資本開放的加快是中國資產重估的重要推動,而科創板改革也將進一步優化中國科技稀缺資產的供給。中國的確定性是當前中國股市穩定和階梯式上升的重要基礎,市場升勢“未完待續”。新興科技是主線,金融週期是黑馬,具備長期邏輯的板塊將跑贏。

徐飛認爲,在“開放+改革”的雙輪驅動下,國內金融改革預計將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也爲我國金融體系更好融入全球奠定基礎。隨着政策細則落地,預計將吸引更多國際機構參與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