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多重慢性病 研究曝做2事更健康:只要3個月
研究發現,多重慢性病患者在學習讓運動融入生活技巧後,能明顯提升生活品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年紀漸長,不少人都有2種以上慢性病。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多重慢性病患者透過上「個人化運動治療」與「自我管理支持」的課程,學習讓運動融入生活的技巧後,3個月後,上課的患者能比單靠藥物治療患者,明顯提升生活品質,且變得較樂觀,證明「生活本身就是一處方。」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表示,多重慢性病定義爲同一個人身上有着2種以上的慢性疾病,這是許多人正在面對的現實,除了一路靠藥物撐下去,最新研究發現,改變生活,也是一種治療。
張家銘指出,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的一項研究,針對228位多重慢性病患者進行12個月的觀察,核心介入只有2個重點,分別是個人化運動治療與自我管理支持。
張家銘指出,上述研究的訓練計劃,是每週兩次、共12周的個人化課程,內容從簡單暖身、平衡訓練、肌力強化到日常動作模擬,每個動作都有不同難度,參加者還會搭配自我管理課程,學會怎麼因應情緒起伏,讓運動變成一種可以維持,而不是3分鐘熱度的健康習慣。
張家銘指出,結果顯示,接受這套生活型處方的患者,在生活品質評估上,比單靠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提升許多,心態也更樂觀,且沒有增加副作用。這套方法裡的個人化運動,不是什麼高強度健身,而是爲每一個身體量身打造的簡單動作,例如坐着擡腿、靠牆蹲、輕鬆伸展等。
張家銘表示,面對多重慢性病,單靠吃藥很難讓人感覺好,這種狀況可能是生活尚未補位,上述研究讓我們更明白一件事,當生活節奏被重整,身體就會自己找回平衡。
張家銘建議多重慢性病患者從每天5分鐘開始,把生活當藥來吃,例如站起來走路5分鐘,不用走快,只要走得動;用手機記錄每天走的步數,看到自己每天有在進步,就會有成就感;吃完早餐後做5分鐘伸展操,讓腸胃、血液、關節醒來,會慢慢發現不靠吃藥,生活本身就是解方。